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_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3条_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15)
任何事物的发展、社会事业的进行,都需要强大的、稳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证,需要得到财政上的支持,因此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财政状况越好,对一个地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的支撑也就越大。否则,促进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本无法进行,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也就难以实现。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的状况是社会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能给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各项推进权益保障的工作也才能得以顺利地进行。 此外,环境也是促进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重要社会因素。通过的正确的引导、宣传以及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营造人人关心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对于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可以通过媒体等给予及时、有效地反映和反馈。4.法制因素 如前所述,法律和司法是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两个重要机制。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是经由《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和确认的,具有法律的依据和效力。因此,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法律是否完备,司法活动中能否有效地运用有关法律保障的条款,将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实现程度。
如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这成为一些专家学者、干部质疑我国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的重要原因。 自治地方对法律的执行和变通执行的情况、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也都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5.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国家整体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表现为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国家机关的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状况与国家整体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只有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了,才能有力地带动、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的又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民族自治地方要服从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同时,帮助 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是《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上级国家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责和义务。因此,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力度、形式等都会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产生重要影响。6.国际因素 国际因素主要是指国际关系领域中能够影响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言行、活动等 因素,也可以说是国际坏境。
这个因素的主体可以是主权国家或主权国家内的某一 民族,也可以是某些政党、社会团体等的思潮、政策措施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我国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国 际因素的挑战。由于、经济、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一些霸权主义国家往往打着的旗号,捏造有关我国事业尤其是少数民族事业的事实,进而无端地攻击和指责我国的民族政策,意图抢占国际话语权。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暗中支持“”、“”等民族势力,从事民族活动,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局面,不仅给我国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国内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事业。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宗旨就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维护祖国统一。理解、认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在方法上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分析视角①。 “前者是将国家的目的,特别是‘维护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设定为主要的制度目标,自上而下地来描述和评估这一制度机制:后者是自下而上地观察少数民族群体权利是否通过这一制度机制得到恰当的表达与关护,这一制度所宣称的‘少数。
哪怕一次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