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治疗原则 [转载]肾病综合症经方治验 杜雨茂(20)
中焦在上腹,主要包括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一纳一化,一升一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腐熟消磨水谷。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故曰“中焦如沤”。若中焦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机不输布,水谷精微无从纳化。浊邪上逆,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胸胀、脘痞、呕吐、呃逆、面目浮肿,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治此当顺应中焦生理特点,以性味相异之药有机配伍,各司其属,斡旋升降,举清泄浊,调理脾胃。杜雨茂教授极推崇仲景半夏泻心汤法,认为此法辛开苦降,升清降浊,恰合升降乖逆之病机。法取半夏之辛热,能开能宣,开宣则脾气得以升散而运行之能;芩连苦寒,能降能泄,降则胃气通畅而可司受纳之职,参枣甘温,培补中气,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临床每遇胃脘痛、痞满、腹胀、呃逆、肠鸣下利等症,属寒热错杂,脾胃失和,气机逆乱者,均为此法之旨,仿拟补消并用、升降同施、寒热齐投、“背反谐同”而立法遣药组方均能巧妙地达到治疗效果。
调肝益肾调肝益肾 疏浚下焦疏浚
下焦 (助生气化)(助生气化)下焦在下腹部,包括肾、肝、膀胱及大小肠。主要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故曰“下焦如渎”。杜雨茂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下焦病变以肝肾亏虚(阴、阳)为本,精微不固、水湿泛滥,肝阳升动,湿热瘀浊蕴结为标。临床用药多由附子6~20g、鹿衔草15~30g、女贞子15~20g、桑寄生15~30g、山萸肉10~15g、天冬10~15g、麦冬12g等滋阴助阳,补肝益肾之品。尤其是对桑寄生的运用,一般量在30g左右,他认为桑寄生味甘性平,功能不仅善补肝肾之亏,而且具行气利水、扩脉道、定悸痛之作用。针对湿热瘀浊蕴结下焦,临床多选用茯苓、猪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泽兰、石苇、生益母草、鱼腥草、扁蓄、白茅根、怀牛膝、车前草等利水祛湿,化瘀清热,以疏浚下焦。瘀血症状和体征较重时,加地龙、水蛭等活血破瘀之药。
杜老特别强调,鉴于该病病情复杂,邪盛正虚、寒热错杂,证候单一者少见,单一从肺、从脾、从肾治疗者较少。其临床多呈三焦俱病,寒热虚实迭见,如心悸气短,面肢浮肿,腹胀满不能平卧,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头昏乏力,纳差,腰酸,腰痛,二便不畅,甚至肾功能检验指标异常等。杜老对此则主张以益肾降浊,疏利三焦之法治疗,主用柴苓汤合大黄附子汤化裁治疗该类疾病常用药物有:柴胡、黄芩、西洋参、生姜、姜半夏、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大黄、制附片、怀牛膝、生地等。若脾虚中寒,脘腹怕冷,大便时溏者去大黄、黄芩,将生姜易为干姜,加砂仁、陈皮;若内热明显,口干,口苦,鼻衄、齿衄者,去桂枝、制附片,加三七、侧柏叶;若浮肿明显,小便量少,心悸,气短,不能平卧者,酌加天冬、麦冬、葶苈子;无恶心呕吐者,去姜半夏;用上述方药仍大便秘结和不畅者,酌加虎杖、炒莱菔子;血压过高者,酌加夏枯草、钩藤、杜仲等。
3. 杜雨茂教授临床病案举隅
1 三焦壅滞阳水实证
李某,,男,35岁,农民,1975年6月18日初诊。
病史:浮肿尿不利1个月余,患者素体尚健,1个多月前由河南来本市探亲,因操劳而突然发病,开始眼睑肿胀,全身乏困,继之周身皆肿,经本市某医院以肾炎接收住院治疗,先后给予西药抗感染、激素、利尿药及中药温阳利水等治疗乏效,水肿日趋加重,全身高度肿胀, 且有胸腔积液、 腹水,尿量日仅100~300ml。化验检查:尿中蛋白(++),红细胞少许,白细胞(+)颗粒管型(+);尿中非蛋白氮50mg/dl(正常值20~40mg/dl),胆固醇5.0mmol/L(正常值3.0~4.3mmol/L),血压不高。乃诊断为“肾病综合征”。邀余会诊。
问题是你不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