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糖尿病用药治疗原则 [转载]肾病综合症经方治验 杜雨茂(14)

2018-01-21 07: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1.辨思极微 不漏兼夹

杜雨茂教授曾经说: “治疗肾病综合征大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辨证准确是关键。”为了更好的阐明杜老的这一观点,现举病案一例加以讨论。张某,女,42岁,工人。六年前出现颜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等,即行就医,初诊为肾病综合征。六年来时轻时重,近半年病情加重,全身浮肿,面肢尤甚按之深凹不起,胸满微喘,恶风无汗,小便不利。曾用西药利尿剂及中药温阳利水剂,效果不显,特来杜雨茂教授处求诊。刻下:症状如前述,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而嫩,苔薄白,脉沉细。分析此病,乃是太阳少阴合病之证。治以温阳化气,宣肺利水。

处方:桂枝10g 生姜12g 大枣5枚 炙甘草6g 附片6g 细辛3g 桑白皮12g 猪苓15g 冬瓜皮30g 车前子10g茯苓12g 3剂,水煎服。服上方首剂尿量增

加,2剂得微汗,尿更利,三剂尽,水肿已消去大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但较前明显有力。原方又进6剂,水肿消退,仅足踝轻微肿胀,余证消去,精神转佳。改用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随访2年,可操持家务,未再出现过明显水肿。多种肾病之发生发展,若出现单纯的六经典型证候,医者易辨,治亦不难,难就难在证候兼挟,出现两经、或三经合病、并病的复杂证候。本案辨证要点有二:一是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手足厥寒,脉沉细;一是恶风无汗,苔薄而白。

前者为少阴阳虚,气化不行,水邪泛溢之象,医家易辨;而后者则是风寒束表,营卫郁闭,易被医家忽略。肾病综合征是以“三高一低”为突出表现,故除非病人病程中不慎感冒,出现明显的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症状,往往不易考虑到表邪存在。常常被误认为阳虚不温所致。此亦即前医投温阳利水、利水消肿诸药不效的原因。杜雨茂教授接诊后,不依日期定传经,参考以往,直取当前,从分析病人刻下表现入手,此辨为太阳少阴合病之两感证。药进9剂,水肿消退,表邪散解,唯肾阳未能全复。病机转变,治当紧随,故用金匮肾气丸阴阳双调,补益肾气,终收全功。

2.常法常药 每有奇效

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杜雨茂教授特别强调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经方治大病,时方治多病,尊重中医治病的常法、常药、常方。在临床实践中,杜雨茂教授在审慎辨证的前提下,用常方、常药治疗顽疾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他曾用柴胡桂枝汤合参麦饮治愈一位发热50余日,多方求治无效的患者。就肾病综合征的诊治而言,杜雨茂教授亦多用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肾气丸、防己黄芪汤等常用方药而获佳效者。

3.注重扶正 不忘祛瘀

根据对肾病综合征本虚标实病理特点的认识,杜雨茂教授临床治疗本病过程中在扶正的同时,亦不忘祛邪,特别注重化瘀活血。他认为肾病综合征多兼有瘀血。究其瘀血之产生:一是因虚致瘀,该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阳气亏虚,鼓动无力,是产生瘀血的主要原因;二是因实致瘀,多与水湿浊邪留滞有关。肾病综合征患者, 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致水湿之邪内留, 水湿重浊粘滞, 必然影响气机,阻塞脉道,而致气血流通不利,从而发生瘀血。湿邪内阻日久,郁而化热,则形成湿热。湿热对瘀血形成具有双重作用:一则湿性黏腻,易阻滞气机,壅塞脉道;另则热性易动,最易迫血妄溢,从而产生离经之血,亦为瘀血。瘀血指征分有形和无形两种。中医治肾病不能只凭有形之瘀血指征对症下药,也要辨证分析治疗无形之瘀血,以求治疗的事半功倍。瘀血一旦形成则妨碍肾之气化,以致水液代谢失常,正所谓“血不利则为水”。可见,瘀血内停是肾病综合征的又一病理特征,基于这一认识,杜老在辨治肾病综合征时活血药贯穿始终。

4. 临证用药 固护脾胃

肾病综合的病变以太阴少阴并病者居多。究其原因,一则本病在病机表现上可反映出典型的本虚标实证,以正虚为本,大多具有虚证的特征;其二,该病一般水肿较为严重,病起太阴之后,因水湿大量积聚,必然影响到下焦,波及于肾,使肾之阴阳俱亏,水气泛滥。其三,大量的蛋白尿是该病特征之一,蛋白质属中医精微的范畴,大量蛋白外泄,究其机理,虽然应主要责之肾不藏精,但与脾虚土弱,不能封固肾关亦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