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朱永嘉简历_朱永嘉博客我了解的姚文元_朱永嘉新浪博客(128)

2017-03-01 17: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当时,在各种场合讲了一些话,有的是在很小范围内讲的,我千方百计要搜集到他的讲话材料。我听说有一次找四川省委的三代第一书记的谈话,第一代是李井泉,第二代是廖志高,第三代是赵紫阳。重新出来主持工作以后,把这三代领导人找在一起谈话,本身是四川人,又长期在西南地区担任领导工作。我认为,这次谈话一定是说了许多心腹话,但苦于打听不到谈话的内容。【待续】

*****下接《与大起底(1482)》*****

与大起底(1482)/最后的反击(65)

【接前】后来我听说江苏省委副书记杨广立,在一次发言中,提到过这次谈话。我想:这是机会。因为杨广立访问上海的时候,我曾热情接待过他,同他有一些交情。我打听到来龙去脉后,经过多方努力,最后终于拿到了这份谈话记录。

“内外夹攻”的战术还运用到局会议上。马天水、我和王秀珍到北京开会的时候,迟群、谢静宜到京西宾馆看望我们,在我们的房间里谈悄悄话。他们说:“在局刚开始‘帮助’的时候,有一些局委员的态度很不积极,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在会上打瞌睡,所以整个批帮会的火力不强。根据这个情况,经过毛主席的批准,决定了召开局扩大会议,从外面调进一些年轻人列席局会议,让他们发言,加强火力。”经过充实新生力量的局“批判会”,会上的火力自然大大加强。

后来,张春桥也到京西宾馆来,在马天水的套间里,对马天水,我和王秀珍也描述了局开会的情况,特别介绍了当时的神态。张春桥绘声绘色地说:“我们批了那么多话,可是他从头到底一言不发,就坐在椅子里面,一支接着一支抽烟。他的这种情况,我早就见过了,那是在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的时候,局和小组开会批他,他也是闷声不响,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现在,说他耳朵聋了,听不清楚别人的发言。实际上,他的听觉可好呢。局会议结束的时候,华坐在桌子的另外一边主持会议,轻轻地说了声:‘散会’。马上听到了,哧啦一下站起来就走。你说他耳朵聋?他是装聋!”

局开了几次批判的会议后,决定把“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逐步推向全国,以的名义起草一个文件《打招呼会议的讲话要点》,经审批后,发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文件发下来之前,王洪文几乎每隔一两天就和上海通热线电话,把消息通过来,要我们把材料赶快送上去。【待续】

*****下接《与大起底(1483)》*****

与大起底(1483)/最后的反击(66)

【接前】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总共搜集了的43份讲话记录,送给市委印刷厂,印成大字本白头内部文件,每份印二十份,送给王洪文,作为政冶局批判用的材料。王洪文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直接发给局会议。还布置清华,北大两校整理的材料,由两校编成《言论摘录》上、下两本,印成小册子散发。

《言论摘录》刚刚印出,迟群他们立刻就给我送来。我拿到后,又大量翻印。我看到清华,北大的动作很快,上海不甘于落后,便选择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校作为上海的窗口,和北京的两校南北呼应,华东师大和复旦大学的大字报贴得最多。

但我觉得上海质量高的大字报不多,十分着急。正在我心急火燎的时候,张春桥帮了我的大忙。当时淸华、北大把学校里的大字报印成《大字报选》,上报给局委员。张春桥每收到清华、北大的《大字报选》,都在封面上批下几个字:“送景贤同志参阅”。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转给我,这正是我在上海发动大批判急需的材料。

我想,张春桥为人一贯小心谨慎,过去他从没有把局委员收阅的文件直接转给我过,这次却一反常态,说明他的心情和我一样急切。张春桥在封面上写“送景贤同志参阅”,哪里是参阅而已,分明是要我扩散。当然最关键的是抢时间,争分夺秒,把“批邓”之风尽快吹到全国去。

我充分领会张春桥的意图,马上把印有清华、北大《大字报选》的封面撕下来,把里面的重要文章拆开变成散页,然后我带着这些散页的大宇报,专门坐车赶到华东师大,找到党委书记杨希康,把这些单页的铅印大字报当面交给他。他根据我的布置,马上找人用毛笔重新抄写,张贴到华东师大的大字报专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