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如何引出西安事变意义_会宁会师的意义_西安事变简介(10)

2016-11-29 03: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张爱玲说“到女人心理的路通过”,影片就是通过王佳芝先被,既而被长期蹂躏,据说因此在这个“麦太太”的面具下才发现了“真实的自我需求,性和心理上对爱的需求”(李安语),所以在易汉奸买给她戒指时候,认为是真爱上她,作出叛变的“无悔的抉择”。这里我们不是否认麦太太最后认为可能对易奸产生“爱”的幻觉的可能性,而是将这种对“爱”的理解看成一种话语,一种文化与社会机制(institution),有其社会文化的基础。这种机制可以看作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某个时期对“爱”的理解和定义“性+金钱=爱”。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它们变为裸的金钱交易”“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但是裸的性和金钱在中产阶级女性眼里却成了“爱”的最佳证明。因此,王佳芝由于邝裕明不敢表白,也把她当作工具,于是麦太太觉得寂寞,她觉得反而是易奸能给她(肉体的)温暖。

如果说麦太太的“爱情”的幻觉还相对简单,易奸对她的情感则多了些复杂之处。作为老谋深算的特务,他早就看出麦太太的伪装。但在后来感觉侵略者的穷途末路后,他为自己了留了条后路;在和搭上线以后,他开始对她放松敌意。因此,这以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爱”上了她。但是这种“爱”的性质和前面的“性造成爱”的话语(这种对于爱的理解既是编导出于其阶级本性对于爱的定义,也是他出于男权立场认为女性没有头脑,只有从的中才能得到“爱”的感受)根本不同。他“爱”她,更多出于她的单纯幼稚、或许还出于对她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行为的某种钦敬。(虽然这丝毫不表示他可以被谅解。我们也看到,他不但先奸后杀另外两个重庆女特务,最后对亲自签字处死她,也没有犹豫。“身不由己”说不能免除他的罪过和所谓对“爱”的无能为力,而只不过表现了他的完全自私的阶级本性。)

对于他们“感情”关系的有无,不少一般记者和观众也有所质疑。一个记者说到:“我却对这一男一女于机械使命中徒生的感情有所怀疑,我看到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扭曲和他们的发泄,但我却难以深入到他们的内心。”

据报道,一位意大利女记者表示“王佳芝仅仅凭借一腔热情就开始对于易先生的勾引以及易先生决定杀掉王佳芝的情节都有些戏剧化。”

编导设计这许多站不住脚的细节,部分出于将路线的不择手段的惯用做法投射强加于青年学生身上;而对易奸和麦太太“感情”的渲染,则更是服务于它的一个核心的逻辑的;甚至其表达的中产阶级的话语,也是服务于这一隐蔽的却要“微言大义”予以表达的话语。

话语

要想了解李安所要表达的主旨,我们需要更深入三个人物形象,首先是对易奸的刻画。

李安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其实一个坏蛋,一个汉奸,他也是有他的innocent,天真,纯情爱国的时刻,他是怎么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要在这个里面表现出来。(9-6, 华语记者招待会)

这种所谓“innocent,天真,纯情爱国”,除了表现在上面分析过的所谓“怀念那个纯真时刻”(实际上当然是中产阶级男女通奸前的互相勾引)以外,还表露在当麦太太深夜王佳芝走进易先生书房,看到他以前在军校时的戎装照。这是典型的青年军官的形象。由此细节,影片引出李安从的意识形态立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诠释。

这是他对麦太太说的:“你听他们唱歌象哭。听起来象丧家之犬。鬼子杀人如麻,其实心里比谁都怕。知道江河日下,跟美国人一开打,就快到底了。跟着粉墨登场的一班人,还在荒腔走板地唱戏。哼,你听。”在这里,“鬼子杀人如麻”的事实被突出。但隐去的是,易奸同样杀人如麻,且他专杀抗日的爱国志士的事实。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易奸此前对她说的另一句话:“我来往的都是有头脸的,都谈国家大事,千秋万代挂在嘴边。他们主张什么我不管。从他们眼睛里我看到的是同一件事:恐惧”。显然“他们主张什么”易奸并非不管,但影片突出想表达的确实是他的“恐惧”。据说是由于这个恐惧使他在待里觉得才是“最真实的”。而导演李安在影片公映前后也一直强调自己在读张爱玲小说时以及在拍电影整个过程中的“恐惧”。(在谈到小说时他说:“我们都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觉得有一种大逆不道的感觉。”他甚至谈到了原作者也有同样情感“其实张爱玲在写这个东西,她心里是很惧怕的,这是我的一个感受。”)他们的恐惧是不是同样一个类型?这种“恐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