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试题 [转载]夏代文明 唯玉是证(5)

2018-01-02 13: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夏代的玉器遗存到底有没有、有多少?我们仅来看一下近年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实际情况:大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以来,在内蒙古赤峰市及其周边地区,伴随着红山玉器的研究热潮,就有大量的夏代玉器不断面世。虽然无法知道它们具体出自何地、源自哪里,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来自当地民间。在赤峰市的十二个旗县区内及辽西部分地区,几乎都有发现,其中可能来自敖汉旗境内的居多。最初,人们都把它们当作红山玉器或"泛红山玉器”来收藏,更多的则是把它们当作红山玉器的仿品或臆造品来对待。但随着面世量越来越大,并陆续出现一些比较大型的、复合型的、甚至带有文字或简单铭文的玉器。比较敏感的人士,便很快将它们从红山玉器(包括“泛红山玉器”)或红山玉器的仿品、臆造品中分离出来,并逐渐认识到它们应该是夏代的玉器。不过,由于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尚未确定,即使明知道它们是夏代的玉器,多数人也并不太看重它们,人们的着眼点或兴趣点,主要放在经济价值大的红山玉器上。在古玩市场上,尽管这些夏代玉器的价格普遍比较低廉,却很少有人问津。尤其在红山玉器造假猖獗的年代,受牵连最大的就是夏代玉器,它们多被戴上仿品或臆造品的帽子而常期被边缘化。不过,夏代玉器的普遍不受欢迎,客观上却带来一个好处,这就是不会引起造假者的兴趣。因此,当初出现在赤峰地区的夏代玉器,绝大多数都是到代的真品,这也为夏玉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尤其有许多敏感的南方人士,接二连三地到北方“淘宝”,大量收藏夏代玉器。从互联网上了解到,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一支比较大的夏玉收藏者队伍,且不断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见著博文与报刊。这表明,来自民间的夏代玉器,已经被社会广泛地认同,并引起许多人、特别是引起民间学者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是近年在中华大地上所出现的一种极不寻常的文化现象,不能无视,应该引起中国文博界的高度重视。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玉器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从未间断。尤其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中,总有玉文化相伴随。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龙山文化,从良渚文化到到凌家滩文化、巴蜀文化等等,玉器都是它们的筋脉与灵魂。一系列的玉器,极为精彩地展现出中华早期文明的辉煌。如果离开玉器,有许多史前文明,都将会失去它们应有的光彩,有的甚至无从谈起。夏朝是继上述远古文明之后与之平行、或与之交叉发展的一个朝代,在时空上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在历史文化上、尤其在玉文化上,则有着传承、融合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考古工作者,自沉浸于“南良渚、北红山”的喜悦之后,在接下来的夏代考古与夏文化的研究中,却显得有些迟钝或麻木,似乎中国古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玉文化,到夏代便戛然而止了。理论上谁都明白,中华文明与玉器不可分离,但在以出土为准的“法则”制约下,却使头脑变得僵化、死板,往往是挖出多少就研究多少,对于大地之上的玉器,数量再多、再好,不是熟视无睹,便是摇头否认。如此以来,便封闭了考古人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将一切都寄托在发掘出土上的结果,便导致中国本来就大量有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优势考古资源——玉器,都远远地离开了考古与研究,任凭它们被长期湮没于民间或者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流失海外。

2 否认、排斥“民藏”

世人皆知,中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民藏大国,藏宝于民早已成为一种常态。“民间有国宝”、“国宝在民间”,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人人心知肚明,不必细说。只因受限于西方的那种脱离中国实际的考古方式,便出现这样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只认“出土”之物,否认“民藏”之珍;颇似中国极左思潮时期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似乎中国的历史与文明一律都埋藏于地下,不论哪个朝代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唯有从地下挖出来的东西才能证明、才算数,这完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说,玉器遗存在夏代的考古、研究中,会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中国考古人的眼睛却一直盯着地下土里的东西,不愿承认民间的夏代玉器。我们看到,他们依赖专业的考古队年复一年地的东挖西找,尽管风里来雨里去地十分辛苦,但所见所得到底有多少?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考古发掘,实际上多数已是在“捡漏”。有谁不知道,中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十墓九盗”,至少从宋朝开始,历来如此。仅就古墓(知名大墓除外)来说,最先下手的乃是那些“精明”的老百姓,历代屡禁不止。单就玉器遗存来说,现在的考古发掘,即使能够小有收获,那也只能算作是“抓住芝蔴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