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讲的什么_盐铁论翻译_论衡全译(7)
(四)注重从血脉上感化人,从情感上教育人
注重从血脉上感化人、从情感上教育人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灵与肉、精神与身体合二为一的直接体现。注重情感因素是中国所特有的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体现在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东方人重情感、东方人特有的人情味,己成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华民族著称于世的道德教育特征。这种注重情感的道德教育过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诚如孔子所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65]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6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68]《孝经》中说:“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69]张载说:“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70];“民吾同胞,物吾与也”。[71]
其二,注重“以情感人”,从血脉上感化人。正因为我们重视身体,视身体为“道”的承载者和体现者,所以我们的教育强调“以情感人”,从血脉上感化人。《郭店楚墓竹简》中就有“道始于情”[72]的说法。陆九渊明确表述了从“血脉上感移”的思想。他认为,后生随身规矩不可失,“规矩严整,为助不少”[73],但应以理通为前提,所以他说:“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之为也。”[74]提倡“致良知”说的王阳明则论证教育应顺从儿童本性“动荡其血脉”,从而“消其粗顽”,使其向善成长。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痪。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稿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己,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己,亦所以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己,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仪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75]
其三,注重音乐和诗歌在陶冶学生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7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77]荀子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好的音乐能使人情志清明,内心和悦,即“乐行而志清”,同时还能“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气无由得接焉”。[78]王充认为,青少年“在化不在性”,他说:“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以为作者,情与性也。”[79]吕祖谦说:“五帝、三王之政,无不由乐始。盖陶冶之功,入人最深,动荡鼓舞,优游侠洽,使自得之。”[80]王夫之指出,“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81]“乐之用大矣,以之格神人,易风俗,宣天地之气而养人心之和”。[82]
整个人都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