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讲的什么_盐铁论翻译_论衡全译(11)
发掘和弘扬中国具身性教育的优秀传统,以此对抗当代世俗化进程中人们对物质和肉体感官享乐的过度追求,无异是对病态的肌体注入一剂有效的良药,这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学者的撰文恰是对中国具身性教育优秀传统所作的诊释:“实现身体的真正解放,一方面身体仍然应该牵着灵魂的衣襟,故应修身与正身,对自己身体美的要求和身体的各种消费不应该失度,不应该毫无边界,唯有对身体表而化和置空化的拒绝,对物质化和他者化的拒绝,才能智慧地生活、自由地生存;另一方面灵魂仍然应该寄寓身体的怀抱,故应贵身与赤身,我们的身体既是自然和父母的赐予,同时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尊重生命。”[106]
(三)为充满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当代社会提供高水平思维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不可预测的因素和变数日益增多,其影响也愈益扩大和加深,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复杂性和风险性,致使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高水平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因此,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育如何培养能够应对充满复杂性和风险性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国古代具身性教育传统的魅力和价值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迪。
其一,中国古代具身性教育追求“身道合一”的身心修养,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长远、系统和全面思考能力的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学思考问题的根基。这是一种典型的整体性思维,人性追求一种至纯至善、至大至刚,以人的道德修养为中心而打通天人之际,把天地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纳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大系统中并进行通盘考察,而且是以“将心比心”“置身体悟”的方式进行考察,天人、主客、物我浑然一体,形成一个和谐、大一统的整体。此处之“天”,不仅指纯自然之天,也指天地宇宙中包含的“理”“道”,尤其以后者为重。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07]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08]“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09],还是论证“天人之际,合而为一”[110]“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111]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112]“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113]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114]“天人之蕴,一气而己”[115]等,都是对“天人合一”的具体论述,都是以整体性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和准确的把握,使学生发挥出“与天地合其德”[116]“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17]的“舍我其谁”的有为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具有“厚德载物”“与天地参”的仁爱之心。因此,这种整体性思维在当代是难能可贵的。
是中国人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