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论衡讲的什么_盐铁论翻译_论衡全译(4)

2017-02-14 01: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二)教育方法凸显推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性和内在超越性

中国古代教育在主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强调学子在教师指点下的“悟”道;强调个体致力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致力于自我修身,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目标。因此,“居敬存诚、持志养气、慎独内省”是中国古代教育培育人的重要方法。“居敬存诚”,即要求人时时处于恭敬、敬畏、专注、警觉、警醒的状态,以诚恳之心修炼自己的道德功夫,“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26]“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持志养气”,即要求人坚定志向,涵养浩然正气;“慎独内省”,即是说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即使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也要通过个人的自我反省烙守做人的本分。这些方法体现了个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道”虔诚的、恭敬的追随者、遵从者和自我修炼者,这种向内下工夫的修行并不是由外力赐予和推动的。所以人通过修身养性,向内下工夫,以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进而悟出“道”之所在。这是一种内在的超越,这与西方哲学和宗教所体现的外在的超越性有着质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史上,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对此有明确的表述,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加以体现。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7]“居敬而行简”[28]、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9]等都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家。孟子特别强调“持志养气”,“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30]这里的“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即正气、勇气、壮气等。把持志与养气结合起来,是强调道德修养中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扬雄强调“慎微”,他说:“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墩之有?”[31]程颖、程颐尤其强调立志和“主敬存诚”,他们指出,“志,气之帅”[32]“志立则有本”[33]“根本既立,然后可立趋向;趋向既立矣,而所造有深浅不同者,勉与不勉故也”。

[34]立志就要立远大之志,“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35]“夫学者必志于大道,以圣人自期”。[36]关于“主敬存诚”,二程非常重视“敬”的功夫和“诚”的境界。敬、诚是学圣入道的突破口,是为学的基本态度。敬和诚都是向内下工夫,做到正心诚意,涵养心性,闭眉合眼,默识心通,若人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所不至”?[37]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居敬存诚”说,他指出:“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烙’,‘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自然不费安排,表里如一矣。”[38]他论证了“居敬”和“穷理”二者的关系,“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