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论衡讲的什么_盐铁论翻译_论衡全译(2)

2017-02-14 01: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6]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8]。后世的哲学家秉承这一基本思想,使“道不远人”“即身而道在”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一以贯之的传统。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9]许衡认为,“道”应是“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故道不远于人”,否则“高远难行之事,则便不是道了”;[10]王夫之认为“性者道之体,才者道之用,形者性之凝,色者才之撰也。故曰汤、武身之也,谓即身而道在也”;[11]王艮认为:“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遵道不谓之尊身,遵道不尊身不谓之遵道。”[12]以上观点无不是对这一传统哲学思维的继承和弘扬。

当代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较之西方的意识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属性就是“根深蒂固的‘身体性’(the body of subject)。这种‘身体性’表现为中国古人一切哲学意味的思考无不与身体有关,无不围绕着身体来进行,还表现为也正是从身体出发而非从意识出发,中国古人才为自己构建了一种自成一体,并有别于西方意识哲学的不无自觉的哲学理论系统。我们看到,这种‘身体哲学’不仅是对中国哲学本来面目的真实还原,同时,还使其以一种‘准后现代’的气质与特性,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后意识范式的哲学殊途同归,并从中体现出一种不无前瞻和具有现实批判眼光的人类新的时代精神”。[13]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所关注的身体并不是完全常识意义上的身体,而是古代哲学家心目中的一种身体”“是经过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所以说它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一种身体”。[14]“与西人形而上之‘理念’不同,古人所谓的‘大道’实乃下学上达、显微一体的‘身道’”。

[15]可以说,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中,天、地、万物及人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与身体毫无关联的他者存在,而是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的意义性存在、经验性存在、主体间性存在。借用当代西方哲学的表述,即这种存在的关系不是“我—他”关系,而是“我—你”关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我”关系。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哲学是将“义以为上”[16]的精神追求视为至上的追求,亦即对“道”的追求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至上性和永恒性,诚如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瑏瑥但是,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即身而道在”的身体哲学,对“道”的追求是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7]为根基的,所以身体不仅是追求和体现崇高精神价值的本体,而且也是抵御邪恶和克服自身不良习性的本体。因此,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推崇精神,而且也对肉体持有一种乐观主义态度,这与古希腊柏拉图的将理念与肉体进行二分、视肉体为灵魂的监狱的观点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