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积最大沙漠 [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 &n(9)
当安息王朝强大时,乌弋山离国应该是选择依附于这个同根生王朝的。不过在后来大月氏人进入兴都库什山脉南部,甚至控制印度河平原时。他们所建立的贵霜王朝,也同样覆盖过这片土地。
不管地理指向于赫尔曼德河流域的“乌弋山离”地区,最终在政治上臣服于何方。坎大哈这个点,似乎都只是一个东、西地缘博弈的点。不过我们上一节也说过了,从坎大哈向东渗透塔尔吉克河谷,并非是唯一的选择。当我们把视线从坎大哈向南移动的话(你必须看的是地形图,才会有这种感觉)。会发现伊朗高原东部边缘的山脉,在这个位置上有收紧的趋势。事实上,这个伊朗高原东部边缘的最薄弱处,也是苏莱曼山脉与基尔塔克山脉的结合部。依照我们过往的经验,一片地理相接的山地被分别命名的话,它们之间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割线,并因此而产生一条穿越其间的通道。而苏、基两条山脉之间也的确存在这个一个山口——波伦山口。当我们把视线从波伦山口东移的话,会赫然发现:下印度河平原就在眼前。
波伦山口的存在,让我们不由得为波斯高原的统治者,设计出了另一条进入南亚的快捷路线。那就是由赫尔曼德湖溯河而上,占领坎大哈,然后再南下穿越波伦山口切入印度河下游平原。那么这样一条路线,在历史上有没有被利用过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位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就曾经穿越过波伦山口。只不过,他的军队是反方向从印度河下游地区北上,试图穿越山口进入坎大哈的。
对于已经征服伊朗高原核心区、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以及印度河流域的亚历山大来说,伊朗高原东南角的这片时称“格德罗西亚”山地始终是个心腹之患。如果格德罗西亚的游牧部落试图去农业区打草谷的话,那么以它的地缘位置而言,可以轻而易兴的向波斯、锡斯坦、塔尔吉克河谷,乃至下印度河平原攻击。鉴于上述地区都已经成为了帝国的领土,亚历山大并不希望在这些农业区之间,还活跃着难以驯服的游牧部落。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格德罗西亚地区没有可控通道的话,印度河平原与伊朗高原核心区、两河平原之间的交通线,就太过脆弱了。你会发现,依靠如此曲折的交通线来连接帝国东、西最有潜力的土地存在多大变数。
有鉴于此,不管亚历山大的士兵是否熟悉山地战,都需要在伊朗高原东南部的山地中显示一下武力了。为了完成这次征服,亚历山大分兵南北两路。一路先切入基尔塔尔山区,再北上穿越波伦山口进入坎大哈;主力则沿着基尔塔尔山脉——莫克山海岸山脉南麓西行,并在现瓜达尔港以西翻越莫克兰山脉,进入俾路支高原西部。然而对这些山地游牧者的征服,注定是十分困难的。事实上,在亚历山大的军队付出惨重代价后,也没能真正完成对格德罗西亚地区的征服。
其实,即使亚历山大帝国不是那么短命,他们应该也不会再想去对这片山地有想法了。因为希腊人在陆地征服的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海路打通两河平原、波斯地区与下印度洋平原之间的通道,更为便捷和可控。虽然对于伟大的征服者来说,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出现一片难以征服的土地,应该会让他如鲠在喉。不过亚历山大也大可不必为此感到遗憾。因为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哪个国家敢真正说,行政掌控了这片被我们称之为“俾路支斯坦”的土地。
在俾路支斯坦这片荒凉、干旱的土地上,游牧生活已经延续了几千年。除了少数规模不大的绿洲可以支撑农耕生产以外,游牧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紧邻着这样的交通要道,本来就有机动优势的俾路支人(以及在他们之前占据这片土地的部落),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由此而带来的商业利益的,这些都成为了外来民族染指波伦山口的重要障碍。
其实俾路支人能做的并不仅仅是从南亚——西亚、中亚的贸易中分一杯羹。既然那么多路途遥远的民族,都在觊觎印度河平原的富庶。那么近在咫尺并占据高地优势的他们,应该也没有理由不产生这个想法的。事实上,从13世纪起,俾路支人就开始陆续下山,自然渗透与之相对应的下印度河平原了。在印度的地缘结构中,占据下印度河平原的族群被称之为“信德人”,而相应建制的行政区也被叫作“信德省”。在18世纪末,英国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前,俾路支人本来很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当时乘着波斯的衰弱(在这个西方殖民时代,想不衰弱也不行了),高原上的俾路支人本来已经组成了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并入侵信德地区成功了(因为印度的莫卧尔王朝,也在英国人的重压下衰弱了)。然而很快,英国人便结束了这一切,并反过来将大部分的俾路支地区划给了印度,以为地缘屏障。
难道是“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