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中国面积最大沙漠 [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 &n(14)

2018-01-21 04: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仅仅依靠临近一条交通线,对于巴米扬来说,并不足成就它的历史地位。因为在它的东面,最起码有两个山口可以承担类似的功能。尽管谷地本身的条件,让它能够有机会成就一个人口相对聚集的战略补给点。但在直线距离上的劣势(不如经萨朗山口的路线),很有可能会冲抵掉这点。要想拥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唯有凭借自己本身的结构优势,成为其它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线路的中继站,以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多方交汇交通枢纽。

那么这样的交通线存在吗?按照之前的分析,由兴都库什山脉北部渗透到南部的线路,似乎只有两个方向选择。一条是沿山麓绿洲而行,绕锡斯坦、塔尔纳克——加兹尼河谷进入喀布尔地区;另一条则是由兴都库什山脉中段,北向南翻越分水岭,接入喀布尔河流域。从大的方向上来看,这样说的确没错。但兴都库什山脉西段那些由西向东的河谷本身,也提供了另一种组合方式。那就是利用这些河谷移动到兴都库会山脉中段,然后再寻机进入喀布尔河谷。

对于已经进入锡斯坦地区的人来说,一定要在赫尔曼德河流域中,找一条在兴都库什山脉腹地中穿行的河谷东进,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样的走法,在距离上并不比沿塔尔纳克河谷东进缩短距离。不过对于山脉西北部的另一个战略要地——赫拉特来说,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以赫拉特的位置来说,无论是向东北方向绕经吐火罗盆地,再向南越过分水岭进入喀布尔地区;还是南下锡斯坦,再往东经坎大哈进入喀布尔,都是在绕路。最好的几何路线,是溯赫里河而上,斜插入兴都库什山脉中段,然后再寻机翻越分水岭。

对于兴都库什山脉北麓沿线绿洲来说,如果不想被占据昆都士河谷的部族雁过拔毛的话,也同样会有另寻路径,接近分水岭的想法(比如巴尔赫河下游的蓝氏城)。而不管我们是选择赫里河,还是巴尔赫河谷,向兴都库什山脉中段进发,最终都会发现,他们在分水线以北的最后一个补给点,都是巴米扬谷地(只不过赫里河路线,要借巴尔赫河上游河谷过渡一下,再接入巴米扬河谷罢了)。在这片谷地中休整之后,很快就可以翻越希巴尔山口进入喀布尔河流域了。

上述路线的存在,使得兴都库什山脉西、北麓的绿洲,无论处于政治分裂还是统一状态,要想打通出印度河流域的商道,都有可能在巴米扬河谷交汇,并使得这个点成为兴都库什山脉腹地的地缘中心。这一点,在当年玄奘西行时就已经有所见识了。只不过,他当年见的大佛是何等盛状,我们今天只能自己想象了。

巴米扬谷地的地缘位置,固然让它成为西北方向旅行者的必经之地。不过我们前面也说了,就从吐火罗盆地穿越而来的人来说,并不一定非要走巴米扬谷地和希巴尔山口的。尤其是看起来在高山中行进距离更短的萨朗山口路线,应该显得更有吸引力些。然而当年的玄奘还是选择了看似绕道的巴米扬路线。除了他本身想去考察巴米扬的佛教氛围以外,希巴山口相对较容易翻越也是重要原因。

以兴都库什山脉的结构而言,整体所呈现的是“东高西低”的走势。这一特点也在喀布尔——昆都士水系配对成功的三个山口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中线的萨朗山口(3660米)、东线的卡瓦克山口(3548米),海拔都要调出西侧的希巴尔山口(2987米)5、600米。在这种高海拔地区,海拔每高出一米,不仅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也意味着可能面临更恶劣的气候。另外萨朗山口两侧其实是兴都库什山脉中段的核心所在,相比之下希巴山口两侧的谷地则要显得开阔的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希巴山口和巴米扬谷地,长期成为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交往的主路线。然而这一优势在上世纪中叶被彻底终结了。因为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可以通过打通隧道的方式,来穿越那些海拔过高的山口。在这种情况下,萨朗山口的直线穿越优势(与昆都士、喀布尔河谷三点一线)就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