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中国面积最大沙漠 [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 &n(7)

2018-01-21 04: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以伊朗高原整体的降水情况而言,呈现的是“西高东低,北多南少”的格局。西部山区年平均降水能达到500毫米左右(最好的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能达到1000毫米),而到了东南部就只有最多200毫米了。这种降水格局意味着,真正为伊朗高原提供水气的,还是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至于印度洋,相信有了阿拉伯半岛的经验,大家应该不再对这片海洋抱有太大的希望的。因为印度洋真正能为大陆带来水气的“西南季风”,是从南亚次大陆的西南部登陆。在润泽了大部分印度半岛的同时,也绕过了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

仅仅依靠200毫米的降水,包括萨哈德高原、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在内的,伊朗高原东南部山地,在古典时期所能维持的就只能是游牧经济了。至于这些山地之间的低地,自然更是没有机会蓄积足够的水资源,来摆脱荒漠化的命运。当然,象赫尔曼德湖区这样,由几乎半个兴都库什山脉,部分苏莱曼山脉所供给的低地,还是有机会成为例外的。只不过它的地缘位置实在有些危险。往北看,是中亚游牧民族南侵的通道所在。往南又紧接着伊朗高原内部的游牧地带。在这两股游牧力量的夹击之下,赫尔曼德湖区在古典时期后期,呈现出了由农转牧的状况。

当年南迁至锡斯坦的塞人,有没有对赫尔曼德湖区的农业经济进行破坏,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在帕提亚王朝东征之后,塞人如果还想以游牧的生活方式,维持政治上的独立,应该就只能是退入南部山区了。现在游牧于萨哈德高原——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的游牧民族,被称之为“俾路支人”。而包含这三条山脉的伊朗高原东南部地区,也可以单独称之为“俾路支高原”。基于游牧民族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我们无法得知现在居于这片山地的俾路支人,到底跟当年的塞人有无关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从人种还是语言来说,他们都算得上是欧洲游牧民族的后代了。至于远道而来的亚洲游牧民族,他们千里迢迢的来自这片高原,所图谋的只是那些富庶的农业区。对这片边缘山地,并没有势在必得的想法。

尽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俾路支高原在古典时期应该没有太大价值,可在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它却有着特殊的价值。印度洋虽然没有为俾路支高原带去多少水气,但还是为它提供了上千公里的海岸线。这在海权为大的时代,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了。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俄国人,这一点我们在国际部分曾经分析过。为了让独立的“俾路支斯坦”国,能够与苏联相接。俄国人甚至“帮助”俾路支人,在地图上向北扩张了一倍的领土,以使得这个拥有印度洋海岸线的“国家”,能够与现在的土库曼斯坦相接。至于如果俾路支斯坦如果当年真的独立了,最终会不会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国,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在很多设想还未实现之前,就已经崩溃了

其实真从地缘结构来看,有独立倾向的俾路支人,除了图谋从伊朗、巴基斯坦领土中,分割出俾路支高原来。最多能够向北延伸的领土要求,就是锡斯坦了。在由中亚方向而来的突厥人,将锡斯坦的精华之地——赫尔曼德湖区的农业灌溉系统破坏殆尽后,他们并没有试图在此完成土著化进程。我们前面也说了,那些更富庶的农耕区才是这些北方入侵者的欲望所在。而对于邻近的俾路支人说,这却是一个向北延伸势力范围的好机会。所以现在的锡斯坦地区,也有俾路支人分布。而在伊朗的行政版图中,波斯人所分得的那部分锡斯坦地区,以及俾路支地区,也因此合二为一成为了“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而分得大部分俾路支高原的巴基斯坦,则单独为俾路支人设置了以其族名命名的行政区——俾路支斯坦。

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低地的南亚次大陆,应该没什么机会染指这片高原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真正让巴基斯坦(或者说分裂前的印度),得到这片土地的是英国人。为了英属印度的地缘安全,英国人从波斯人手中谋得了三分之二的俾路支高原。这也使得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内部安全上必须面对俾路支分离势力的威胁。只不过,俾路支高原的边缘位置,以及游牧属性。使得它在波斯人眼中也是一个有分裂倾向的边缘板块。也就是说,波斯人在俾路支独立的问题上,是绝对不会投赞成票的。这也使得伊朗、巴基斯坦两国,都不至于成为俾路支斯坦独立的幕后黑手,并试图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地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