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表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3)

2018-02-25 12: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据冯宝琳考证,该图在国内至少有五个版本,分别为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两个版本,皆为木刻墨印设色,其中一幅板框高210厘米、宽226厘米,图幅上额墨笔楷书“皇舆全览图”五个大字,无年款。关内外均用汉字注地名,于省会及主要地方复以黄纸飞签墨笔贴注,综计飞签贴注共有98条。在此图背后黄签题:“皇舆遍览全图”,是另一别名。该图东北至萨哈连岛(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阿克苏以西叶勒肯城,北至白喀尔鄂博(贝加尔湖),南至崖州(海南岛)。图于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简略,内多空白。根据图上两条标注南北的红黄干线绘制的长度与西藏等地较为简略的绘制特点,推断为康熙五十六年刻本。另一幅《皇舆全览图》木刻墨印设色,板框高212厘米、宽340厘米,除北方、东南相同外,西北延至衣里必拉(伊犁河),最西至塔拉赛必拉以西,西南延至拉打克河屯(列城)以西,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甚详,拉萨贴黄纸签称乌斯藏,冈底斯阿林(冈底斯山)、雅鲁藏布江均加黄签标注,而珠穆朗玛峰则仅刻小字名“朱母朗马阿林”。关内外亦均用汉字注地名。图上另贴注黄纸飞签93条,墨笔注明主要地名及河源所在。图幅上额亦墨笔楷书:“皇舆全览图”五大字,无年款。根据图上两条标注南北的红黄干线绘制的长度、西藏等地绘制较详,以及地名考证等,判断该图为康熙六十年刻本。以上两幅图都是整幅大图。第三种是《清史稿》所记载的三十二帧本,即德国人福克司(Walter Fuehs)1943年在辅仁大学影印出版的分省分地区图。第四种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彩绘纸本的《皇朝舆地全图》,清康熙年绘本。图上无经纬线,共十六块合成一幅,关内地名注汉字,关外及边远地区用满文注记,此图范围与前面介绍的两幅木刻本大地图基本相同。第五种为前述沈阳故宫发现康熙时期印行的铜版《皇舆全览图》,八排四十一帧。(18)

近年来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种彩绘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分省分地区图,据考证,这套图应绘于康熙五十八年,全部用汉字标注,共18幅,分为北京城图、盛京全图、热河图、河套图、口外诸王图、山东全图、江南全图、浙江全图、江西全图、河南全图、山西全图、陕西全图、哈密全图、四川全图、云南全图、贵州全图、福建全图、广东全图,以及四幅江河图,分别为黄河发源图、乌苏里江图、色楞厄河图及岷江源打冲河源图等。(19)与福克司整理的地图相比,省图中缺少湖广和广西全图,但是绘制更加精美。

综上,国内版本至少有六种,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三点:其一,或为全图,或为分省分地区图;其二,有的版本只用汉字标注地名,有的则用汉字、满文分别标注长城内外的地名;其三,对西藏和蒙古地区的绘制有详略之别。

三、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内容及其对清朝疆域的表示

本文使用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系由汪前进和刘若芳整理、以沈阳故宫发现的铜版地图为底图重新印刷出版的地图,原图有41幅,因版面所限,图集的尺寸均较原图略有缩小。(20)除个别图外,缩小的图每幅一般高32厘米,宽55厘米,列为七列、八排,如果以最大面积计算,则长2.56米,宽3.85米,约10平方米。其排号顺序按自北而南分成八排,其中除第八排之外,每排的纬差是5°,再按自东向西的方式排号,从第一号到第七号,每号的经差不一,从6°到15°不等,如图1所示。

图1 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排号方式

在每幅图上,每隔经、纬差1°就标出一条经纬线,如图2所示。

图2 六排二号浙江、福建海岸带图(21)

其中以通过北京某一点的经线为0°经线,即中央经线,在其东为东经,其西为西经,在杜赫德书中,仅列出北京的经度为0°0′0〃,纬度为39°55′0〃,(22)并没有指明具体的测量地点,当时可能作为经纬度测量的起算点有三处,即北京古观象台、通过故宫博物院中轴线的某个地点以及今日的西什库天主堂(法国教堂,又称旧北堂、北堂)。(23)从今日Google Earth上可测得古观象台的经纬度为116°25′39〃,纬度为39°54′20〃,故宫中轴线上的保和殿和太和殿,其纬度分别为39°55′1〃和39°54′57〃,经度为116°23′27〃,西什库天主堂的经度为116°22′22〃,纬度为39°55′17〃。以上四个地点中,太和殿和保和殿的位置与杜赫德书中北京的纬度最接近,虽然保和殿的纬度与杜赫德书中的纬度最接近,但是考虑到当时测量有一定误差,而且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笔者推测,当时以太和殿为大地原点的可能性较大。在此基础上,逐排对《皇舆全览图》进行地理配准和数字化,并把数字化之后的图叠加到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