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表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14)
(44)参见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历史地理》第24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53页。
(45)参见韩昭庆:《清初贵州政区的改制及影响(1644-1735年)》,《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107页。
(46)参见黄沛翘:《西藏图考》卷五,清光绪甲午堂刊本;翁文灏:《清初测绘地图考》。
(47)参见秦国经:《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8)参见James A.Millward,Coming onto the Map: "Western Regions" Geography and Cartographic Nomenclature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Empire in Xinjiang,Late Imperial China,1999,Vol.20 No.2,pp.61-98。
(49)参见靳煜:《清乾隆年间西域测绘再考察》,《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9—266页。
(50)参见James A.Millward,"Coming onto the Map":"Western Regions" Geography and Cartographic Nomenclature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Empire in Xinjiang。
(51)参见傅恒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光绪癸巳季冬,杭州便益书局石印本。
(52)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少数民族语文图书第726册《钦定西域同文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13页。
(53)参见James A.Millward,"Coming onto the Map":"Western Regions" Geography and Cartographic Nomenclature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Empire in Xinjiang。
(54)尽管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遵循的仍是以前的政治传统,具有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同时还具备文化史上的连续性。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疆域的拓展变化是一致的,汉族与边疆民族共同促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参见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期。
(55)这里沿用作者的说法,称为内亚,文中指长城以外的广大区域,包括内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56)参见Gang Zhao,Reinventing China: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m Chinese National Identi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Modern China,2006,Vol.32 No.1,pp.3-30。
(57)参见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6—351页。
(58)参见黄爱平:《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见刘凤云、董建中、刘文鹏:《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第62—75页。
(59)参见陈东林:《雍正驱逐传教士与清前期中西交往的中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60)参见郭卫东:《清朝禁教政策演变的若干问题》,《安徽史学》2000年第1期。
(61)参见Matthew W.Mosca:The Literati Rewriting of China in the Qianlong-Jiaqing Transition,Late Imperial China,2011,Vol.32,No.2,pp.89-132。
(62)Map of China and the Adjacent Coutries,1842,耶鲁大学图书馆藏。
(63)《皇朝舆地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64)据藏于哈佛大学地图室的一幅1923年的《最新详细中华民国地舆全图》图说:“欧战以后失败各国之舆图已依据凡尔赛议案而改变,兹届太平洋会议竟有倡言长城以外非我属壤者。”
昨天才买了1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