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转载]中国通史(98)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5)
②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13 页。
第二节冯梦龙
冯梦龙(1574—约1646),字犹龙、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词奴、前周柱史,又化名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③。长洲(今吴县)人④,寄籍吴县。出身书香门第。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富有才情,与兄梦桂、弟梦熊有“吴下三冯”之称⑤。
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冯梦龙年轻时也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为学不拘,思想活跃,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仅为诸生而已。然而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转而走向社会。
冯梦龙学魏晋士人之风度,骀荡不检,逍遥于艳冶场,游戏于烟花巷。
他与青楼名妓侯慧卿热恋,两人情浓意切,相约白首偕老,恩爱终生。后来侯慧卿背约,嫁与他人;冯梦龙情场失意,十分沮丧。但是混迹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的生活,使冯梦龙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民间通俗文化的清新空气,冲淡了他脑海中的八股章句之学。闾巷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那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曲小调、故事传说,幽默而活泼,新鲜而现实,启迪着冯梦龙的勃发才情,使他不由得把注意力转向受民间欢迎的白话小说与通俗文学的创作。
其中在天启年间编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共收辑改写话本计一百二十篇,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富,语言流畅易懂,将世情风俗、民家悲欢,一一活龙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如《碾玉观音》、《杜十娘》等,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因而“三言”问世后,就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石点头》、《十二楼》等,联翩迭出,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①,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他还认为“田夫野竖矢口寄兴”的民歌①,情感挚朴无饰,③陆树■:《冯梦龙》,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445 页。④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下《官司·知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92 页。⑤ 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 页。
① 冯梦龙:《喻世明言·序》。
① 冯梦龙:《山歌·序》,明清民歌时调丛书本。
吐露男女真情,可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用来揭开伪道学者的虚伪,有重要的价值。尽管他投身通俗文学的创作遭到一些顽固儒士的攻讦,但冯梦龙却以无畏的气概,执著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以回敬迂儒的嘲笑。
冯梦龙还参加标榜风雅的文社,恣情诗酒,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江南文士砥砺文辞,争妍竞畅。崇祯年间,他还加入“复社”,品评时政,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被文友称作“同社长兄”。②崇祯三年(1630),年已五十七岁的冯梦龙居然考中贡生,后来任丹阳(今属江苏)训导。崇祯七年(1634),他又迁福建寿宁知县。
冯梦龙上任后首尚文学,待士有礼,改革弊政,以解民困。他还撰写一部《寿宁待志》,为后人留下有关明代寿宁县历史的文献。虽然冯梦龙关心民间疾苦,但他试图改革却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既“掣肘于地方,而幅窘于资格”③。五年后,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他离任回到了江南,继续从事通俗文学的写作。数年的宦海风涛,使冯梦龙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寓于诗文,深刻而老成,更加讲求通俗与现实。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④,于话本、小说、历史演义、民歌、笔记小品、传奇、散曲、诗歌、散文、曲谱皆有成就,著述宏富,创作、改编、辑有《智囊》、《笑府》、《燕居笔记》;《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双雄记》、《万事足》、《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墨憨词谱》、《郁陶集》;《王阳明出身靖难录》;《春秋衡库》、《麟经指月》、《四书指月》、《春秋别本大全》、《春秋定旨参新》;《折梅笺》、《牌经》、《马吊脚例》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体裁丰富,表现了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勤奋精神。
请教授下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