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转载]中国通史(98)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43)

2018-01-04 15: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① 《寄王泰符侍御》。

①《滇南文略》卷十九《刻弘山先生存稿语录序》,《滇文丛录》卷八一《创建一城碑记》。作长歌赠,更馈以赆。其歌甚畅,而字画遒劲有法”②。惜其诗、字未留存下来。

闪仲侗,字士觉,号知愿,闪继迪次子。天启七年(1627)举人,有诗才,曾随父漫游吴越,到处唱和,著有《鹤和篇》①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集一卷为杂文,一卷为诗,一卷为制义。”

闪应雷,字明山,保山人,岁贡生,疑是闪继迪的同宗,生卒年不详。

《滇诗拾遗》、《大理府志》共录其诗三首,均为写景诗,如《登绣岭望点苍山》:山竹尽日云霄里,天际俄开十九峰。

立马乍疑青汉接,振衣翻觉翠烟重。

垂垂银涌千崖雪,飒飒暗涛万壑松。

胜概可容图画得,不禁清啸堕芙蓉。

这首诗写得开朗、明快,赞美了祖国西南边疆点苍山的壮丽风光。

马上捷马明阳与闪仲俨、闪仲侗约略同时的云南回族诗人,还有马上捷、马明阳。

马上捷,字云客,号阆仙,云南寻甸人。著有《拾芥轩集》,已佚。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游昆明,曾与马上捷相识并谈诗论文。可惜上捷无诗作留存下来。

马明阳,字异野,云南新兴人。崇祯间任顺宁府教授,后归隐不仕。

马明阳幼年即攻读儒学,才华出众,见解深邃。应童子试时,督学命诸生讲书。马明阳讲毕,督学避席赞之曰:“从来简册之所未载,前贤之所未发。”①马明阳对经史百家多有深入的研究,数学、天文、音乐、字韵、医卜之书,无不涉猎。他喜为诗文,“文宗昌黎,诗摹少陵,远近诵之如获异珍焉”②。著有《马异野文集》,惜不传世。

② 《徐霞客游记》卷十八。

① 《永昌府志》作《鹤鸣篇》。

① 赵士麟:《读书堂彩衣全集》卷十三《马异野孝廉文集序》。

②赵士麟:《读书堂彩衣全集》卷十三《马异野孝廉文集序》。

第四十五章李时珍

第一节出身世医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身在世医之家。父亲李言闻,为当时名医,著作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书①,曾做过“太医吏目”②李时珍从小就受到家学的熏陶。父亲有志培养他走上仕途,督促他认真读书,除了儒家经典是必读的外,还有小说传奇、诗词歌赋,无不涉猎。这就为李时珍后来从事医药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三岁那年,中了秀才,但随后的三次乡试,却屡屡失利。他的志向不在科举而是对中医本草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放弃了科举。他随父亲诊病济穷,同时专心致志于医药学和博物学的研究。后因医好楚王之子的暴厥症,他被征任楚王府奉祠正。嘉靖年间,一度赴京,供职太医院,不久托病归。有感于历代《本草》多有讹误,又对方士迷信泛滥的不满,立志重修《本草》。他不辞艰辛,跋涉远近,寻采草药,访求药书,不耻下问,考辨异同。积三十余年之功,三易其稿,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晚年曾赴南京谋求刊刻,并对全书加以修订定稿。万历二十一年(1593)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① 《明史·艺文志》。

②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版。第二节《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巨著。根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李时珍首先是在医药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十分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主张全面认识疾病,四诊合参,然后依病处方。对于所谓“一方可以通治百病”的说法,他是极力反对的,这是“方伎家之术”,不宜提倡。他认为治病应当深入了解病情,使其有的放矢①。如,在应用峻泻剂巴豆丸五十粒大胆地治愈王太仆的久痢溏泄病之后,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治病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当,才能取得疗效。②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和脏腑经络,他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能灵活应用。例如,他用木瓜来治疗转筋与血病脚膝乏力。一般医家认为是由于木瓜味酸入肝,而肝又主筋,所以木瓜可治疗转筋。李时珍则认为应从五行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即木瓜可以收敛脾肺耗散之气,脾肺在五行中分属土金二行,还能泻肝木之气,从而使病症得以治愈。③从临床上说,对李时珍影响最大的,要算金元时名医张元素、李东垣这一学派。李时珍对张元素在医药学理论如药性的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泄、六气、归经等内容的论述,备加赞扬。受“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的影响,李时珍在临证过程中也特别重视脾胃的健运和正常功能。他认为人的中气(与脾胃机能密切相关)与疾病状态、人体正气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甚至人体的头部能保持端正不倾,九窍所以能通利,与胃中清阳上升之气关系也极为密切,告诫治病匆过用苦寒而伤脾胃之气。如对于用麻黄汤治疗伤寒的机制,一般均认为是风寒发表、调和营卫、发汗祛邪。李时珍则认为,汤方中之麻黄、桂枝、芍药、甘草以及姜枣等,率皆理脾救肺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