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流域文明 远东希腊化文明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定位(5)

2018-02-20 06: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公元前3世纪末,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改朝换代,一位名为欧泰德姆斯(Euthydemus,约公元前230-前200年)的国王出现。在他及其儿子德米特里(Demetrius,约公元前200-前190年)统治时期,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势力达到极盛,一度越过兴都库什山,深入印度西北部。欧泰德姆斯发行了“国王头像/呈休息状的赫拉克勒斯坐像型”钱币,影响深远,后来被索格底亚那和锡尔河之北的许多游牧民族统治者模仿采用。(42)德米特里发行了头戴象头皮盔的钱币,表示自己和亚历山大一样是印度的征服者。接替这个家族统治巴克特里亚的是欧克拉提德,他的钱币反面的保护神是希腊神话中的狄奥斯库里兄弟(the Dioscuri)。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迫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巴克特里亚希腊人退入印度西北部。王朝的更替导致了希腊人内部的分裂,这时的印度西北部由不同希腊人家族控制。公元前1世纪,随着斯基泰人和帕提亚人侵入,这些希腊人小王国的地盘逐渐缩小。到公元前后,所有的希腊人王国都悄然消失。希腊人作为一个外来民族也融入印度人之中。在这200年间,希腊人实际上成了印度—希腊人(Indo-Greeks),他们的血统逐渐和当地的民族混合,他们的文化也不得不向印度转向,反映在钱币上就是希印双语币(正面希腊文,反面佉卢文或婆罗米文)的出现以及一些佛教的标志和地方神形象被吸纳到钱币的图案之中。双语币是希腊化钱币向希腊式钱币转化的分水岭,此后进入印度的印度—斯基泰人、印度—帕提亚人以及后来的贵霜人,都采用了这种双语币。

印度—斯基泰人主要活动区域在犍陀罗地区,也就是《汉书·西域传》首次提到的罽宾。(43)他们的钱币正面以全身披甲的国王骑马前行形象取代了印度—希腊人钱币上的国王头像,这与他们的游牧民族传统明显有关。与《汉书·西域传》关于罽宾钱币的记载“文为骑马,幕为人面”(44)相比,正面相似,反面则是全身的希腊神或印度神。《汉书·西域传》中的乌弋山离很可能是阿拉科西亚地区首府Alexandria的谐音。(45)此地曾被另外一支印度—斯基泰人占领。《汉书·西域传》称其钱币“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46)与罽宾的钱币正好相反,可能是传闻有误。但此地从亚历山大到孔雀帝国阿育王时期,再到印度—希腊人时期一直是希腊人的聚居地。印度—斯基泰人来到此地后,开始接受、仿造希腊式钱币。公元前后紧随其后进入阿拉科西亚和犍陀罗地区的印度—帕提亚人,也接受了印度—希腊人钱币的基本式样,仿造了印度—斯基泰人的钱币。(47)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建立。前期钱币以仿制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印度—希腊人钱币为主。从第三王(Vima Kadphises,约公元113-127年)开始,金币出现,钱币风格发生较大变化,国王形象中的贵霜民族特征趋于明显。(48)希腊文变形错讹现象严重。迦腻色伽(Kanishka I,约公元127-151年)时期,铭文改为用希腊语拼写的巴克特里亚语。反面除了希腊的神之外,其余多为印度和波斯的神。(49)这些现象反映了迦腻色伽时期希腊、印度、波斯三种文化交融的深入。

贵霜之后出现于中亚和印度西北部的王朝先后是印度—萨珊王朝(公元230-360年)、寄多罗王朝(公元360-460年)和嚈哒王朝(公元450-542年)。它们都吸收了希腊式钱币的基本要素,但从外观上看,主要采用了萨珊王朝和贵霜王朝的钱币类型,纯粹的希腊语铭文完全消失,但变形的希腊字母还在使用,如嚈哒王朝使用草体希腊文,印度—萨珊王朝的一些国王使用希腊语字母拼写的贵霜文。(50)粟特地区(Sogdiana,以泽拉夫善河流域为中心)先后处于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帕提亚王国、贵霜帝国、萨珊帝国的控制或影响之下,钱币以仿制为主,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有的钱币后来甚至受到中国中原王朝钱币的影响,出现了方孔和汉字。(51)地处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Khwarezm)虽然一直没有受到希腊人的直接统治,但由于周边希腊化文化的影响,从公元前1世纪起也开始发行自己的仿希腊式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反面是欧克拉提德钱币上的迪奥斯库里兄弟骑像和单人骑马型,环以希腊语铭文。(52)公元1—3世纪出现于中国和田地区的“汉佉二体钱”(Sino-Kharosthi Coins),实际上也是受希腊式钱币影响的结果。这种钱币圆形无孔,大小钱的重量比例是4∶1(廿四铢与六铢),相当于希腊钱币的四德拉克马(tetradrachm)与一德拉克马(drachm)之比。钱币的形制、佉卢铭文的书写形式和“王中王”称号等显然与印度—斯基泰人、印度—帕提亚人和贵霜早期钱币的直接影响有关。(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