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原文_垓下之战最后围住项羽_垓下之战评价(57)
是时,陈毅颇有“内外交困”之势。不仅外线作战连连失手,陈毅在信中还说到,“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局势非常严峻,军心不稳。士卒有情绪,可以安抚。但将领也有情绪,差不多是“节度使”都有想法了,那就要看主帅是否有驾驭全局的智慧了。陈毅要向三军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有承担失败责任的勇气,还要有屡败屡战坚强决心。所以我觉得这封信,其实也是一个文件,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946年10月4日,陈毅给八师领导写了这封信,信中既有对这支劲旅的抚慰,也有对自己的反省,同时也明示了一下步的作战方针。陈毅是个充满豪情的人,虽然出师不利,他坚信有生力量的此长彼消,才是决胜之道。开战以来,据战史记载,华东我军“共歼灭军7个整旅,毙伤军8万余人。”而我军却没有损失一个整团,打碎了一些“坛坛罐罐”,丢掉了一些地盘,但有生力量没有削弱,战斗经验却在战争中成长,这就是陈毅自信能笑到最后的“基础”。陈毅坚持苏北仍是下一步角斗的战场,差不多整个10月中,八师一边休整,一边练兵,但始终在苏北徊徘待命。
想来陈毅也是不会料到的,也就是陈毅给八师去信的同一天,党延安大本营里,手中也拿着一封电文。当然,结果是清楚的,华东战场不能没有陈毅。如果说陈毅的主帅地位得到了巩固,也可以说是因为粟裕将军不久坐上了副帅“座椅”。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十五章 元帅自责(三)
附一:
何、丁、王、刘诸同志:
此次两次到南边分局筹划行动,东冬两日始归前指,颇感疲困。昨宋参谋长回部言到八师情形,如你们备战积极,前丁政委来许大庄言及你们打通思想等经过,甚好!甚好!颇引为慰。现我来七师小住一日,本似来八师一行,现因要回去与华野会晤,以便迅速行动,则到八师之行,只好俟诸后日,甚以为歉。
此次南行决定行动,并得批准,即集中华野、山野两部,避开桂系,突击系;辟开两淮,突击淮北,巩固苏鲁;辟开敌正面,突击敌后及其弱点;先掌握陇海路,巩固自己的根本,然后渡河出击。这是胜利的打算。当我军北移沐、宿之间,使战局已变于我有利的地位。假令敌早几天一部占领沐阳、宿迁,则战局对我极不利(因造成了山东震动,华中被围的局面)。假令敌人不进两淮,而进新安、沐阳,同样造成我军极大困难,主要是补给线打断,山东空虚。这证明敌人兵力不足,企图打下淮阴、渔沟之际,我十分担心这一着。现我军北移,并华野已北移,战局开始有利于我,进可能攻,退可以守,山东无虞,淮海区巩固,因而华中局面亦有保障,加上出击淮北胜利,则全局改变。
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能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等比较相形风绌,因而生长失望的情绪,因而对领导不满,这种现象急须说服。可分两层:对悲观失望的情绪,由于没有看见全国局势,我军胜利的有利局面,两淮和承德撤退,并不足以决定战争,决定因素是有生力量的消长;蒋已被消灭二十几个师,近三十万,实难弥补,已决定了蒋军必败,今后蒋还可占领更多的城市,但蒋军必更多被歼;一到我军全面之时,蒋军必陷于丧师失地的两处俱败的局面,故战争仍可在一定时期结束;这些道理讲清楚,故能提高战气战力。另个一层,对领导不满和不信任。这又应分两层:一方面是好现象,这是自我批评的表现。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如不先打强,至少六十九师、二十八师已被我消灭,我八师、九纵不会损伤过重,即损伤亦有代价;一个如守淮阴,七十四师即可能被我消灭,蒋军不会吹牛。我应以统帅身分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然而三月来,我军主力保持,敌未消灭我一个排、一个班。在长期战争中谁笑得最后,则谁笑得最更好。我军将有消灭敌人的机会,有追随兄弟兵团骥尾的机会,因而要认识到缺点和估计到胜利的基础,因而才能全军一道争取胜利,不致于发生怀疑不满和不信任的情绪。世界上有常胜的军队吗?有不后退的军队吗?如斯大林及其红军堪称常胜而无愧,曾一退莫斯科,二退斯大林格勒。因此常胜规律,在于善于撤退然后再进。我愿山野同人在不利情况应赞成撤退,在有利情况善于勇进。目前已到猛进的时候了,应该集中精力恢复淮北,表现本领,这是战局的重点。不此之图,我们将再犯错误。
十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