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原文_垓下之战最后围住项羽_垓下之战评价(21)
十八团仗打得很吃力,主要还是为主力作“下手”,像界河这样大块吃肉的机会很难轮得上。界河伏击大胜后的第二天,罗炳辉又指挥了对南界河的拔点战斗,五旅十三团在4门山炮的支援下,全歼吴化文部一个团,加上土顽约1300余人。
有了界河大捷垫底,陈老总情绪高昂,据八师副师长何以祥回忆:“在界河东面的城头村小树林里,陈毅军长亲自主持召开了由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总结经验,准备再战……讲到激昂处,长高声念道:山是老子开,树是老子栽,谁敢来摘果,叫他把枪放下来!小树林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和欢乐的笑声。”
但想摘果的还是源源不断地来了。的第十九集团军继续沿着津浦路北上,很快占领临城,临城是十九集团军的前进基地。为此,我针锋相对,八师沿津浦路西南下,进逼临城,要给来犯之敌还以颜色。
11月11日战斗打响,八师二十三团攻下临城西北的柏山。陈毅接来报后,默然良久,说了一句话,这真是一言既出,语惊四座。
第七章 安得猛士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想必《大风歌》大家都挺熟的了,汉高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但念念不忘“猛士”,樊哙多多益善。
然而,鲁迅的心目中的猛士则是隐忍的、沉毅的,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才是“真的猛士”。
在我想来,视死如归的战士难道不是猛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决胜不是靠一把羽毛扇,冲锋陷阵还是士卒。猛士,勇猛的战士也。
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就在当年刘邦高唱过的土地上,一场战争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共两党“垓下之战”的预演。
1945年11月中旬,滕县东香镇津浦前线指挥部会议上,陈毅心潮激荡,破天荒地提议为一位阵亡的士兵默哀6分钟,并给予祟高的赞誉——“陈金合同志是实际战争的领导者,是彻头彻尾的主义英雄。”
陈金合的英雄壮举,在第三野战军战史上是有记录的,“这次战斗中,第八师第二十三团一营在攻歼柏山守敌时,第二连班长陈金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舍身炸碉堡,使攻击部队全歼敌两个连……”
不过,战史的“这次”如果上下文连起看,指得是界河战斗。非常奇怪,严谨的史学也有这样疏漏。如果你不信,可以翻开第三野战军战史第17页第二段,谁要是有兴趣可读一遍,看我说得对还是不对。
八师在界河之战后,就沿津浦线南下,八师南下是因为在北上。十九集团军陈大庆部已占临城,临城的西北面有一座山叫柏山,位于临城和夏镇之间,是微山湖以东的一个重要制高点,要想扼制北上的步伐,首先就要拔掉这颗钉子。
柏山有陈大庆部的一个营驻守。战斗是在深夜打响的,由八师二十三团一营一连和三连担任主攻。差不多三更时分,只剩一座炮楼没有解决。炮楼是当时的俗称,军事术语就是碉堡。据参战部队首长回忆,这个时候让二连接替一连攻击。我推测二连可能是预备队,是作生力军使用的,这时对指挥员来说,是三下五除二,结束战斗的时候了。
战争中作为堡垒使用的碉堡有各种各样,当然在电影上最常见的是那种用砖块和石头垒起的岗楼式的炮楼。柏山的那座碉堡有些特别,虽只有三层楼高,但却有两间屋宽,踞在一个高高的底座上,显得特别厚实。当然,这样的碉堡在现代作战中是不会再出现了,不要说武备落后的军队,当下的一些*地区,平民百姓使用火箭弹也是家常便饭。八师兵员是雄厚的,但装备按何副师长的话来说只是中等,近万人的部队,只有一个炮兵排。这个排还是大军去东北时,一一五师炮连拨出来和一个排。真正有所作为,还是在接下来的官桥战斗后,才有了两门山炮。
界河之战,横扫数千人马如同秋风扫落叶,眼下只有七八十残兵却能固守顽抗。一切事物的转化都是有条件的,此刻再一次印证了这个真理,困兽犹斗,是因为顽抗者看到了希望。启明星在东方升起,而临城方向传来地雷的声,枪声越来越密集,增援的敌军已和阻击部队交火,团部给营长打来电话,10分钟不能解决就撤出战斗。让二连连长陈友壁恼火的是已经用完,这时二连班长陈金合提着四颗手榴弹爬到炮楼的台阶下面,他是想把手榴弹塞进枪眼,可是射击孔在二层楼上,陈金合只好退了回来。正是火烧眉毛之际,团里马参谋又匆匆赶来,传达团长命令,5分钟内不能解决,立刻撤出。
也应该鼓励三两大龄剩女合嫁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