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垓下之战原文_垓下之战最后围住项羽_垓下之战评价(44)

2016-12-10 20: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四张”都是“好战分子”,上级曾调张先军去团里任参谋长,但被他磨磨蹭蹭地拖了下来,留在营里好,有仗打啊。打枣庄时,张明也是“开小差“跑去前线的。有小资情调的人,总以为上战场,悲悲戚戚才更真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那年头,有荆柯“壮士一去不回还”慨叹的人,一定不多。人人都以上火线为荣,我父亲曾从连队调往团里当过几天干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没脸见人了。

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好久没听说这句话了。对他们来说,就是爱枪,甚至说嗜枪如命,一次张先军负伤,怎么唤都不醒,别人都以为他已死了,当摘他挎在肩上的匣子枪的时候,却睁开了眼睛。每逢打仗前,他们几个就要念叨,又想换把好枪了。得了一把好枪,也许会像小兵张嘎那样,得意非常,炫耀一番,有了新枪,旧枪就去送人,特别是有些战地记者向他们要枪,也是来者不拒。记住,三大纪律有一条,这可是犯纪律的,张明还为此挨过批,三查三整后,再也不敢拿枪送人情了。军人对枪的情结,和平时代很难被人理解。峰山打下后,身负重伤的张明恍惚中感觉有人在说话,一看原来是老教导员朗玉民在担架前,他让人掀开被单,原来还掖着一把美式。这是因战前朗玉民说过,想要把。张明都“半死”了,还记着这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章 营队小校(二)

只要是军人,无论是海陆空三军,如果对枪都谈漠,我以为这是入错行了。

央视有个女主持,不能说不优秀,不能说不敬业,九五式自动问世后,虽说也是见仁见智,但总是让人眼睛一亮的,从此中队也装备制式小口径自动了。但这样一种激情也不是人人都有的,一次“会客”设计大师,话题我看就对不上点了。女主持想“深层次”,但朵院士答得很坦然。真是的,诺贝尔发明了,据说晚年很有些遗憾。但我们为保卫祖国造枪炮还要有思想负担吗?真是难为女主持了。

戎马岁月,枕戈待旦,自然是枪不离身。建国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枪离军人也有了“距离”,“刀枪入库”即便是在军营里。记得早年,父亲就是把枪放抽屉里或箱子里,到时候拿出擦,我就在一边看。但这枪是登记注册的,出事可要拿你是问。

当年,张明家里有两把枪,是两把好枪,至少在当时,这枪就像是他口袋里的一块手帕,没有违反一点纪律。说来很有意思,这两把枪都是在饭桌上得到的。送第一把枪的是开国上将——张爱萍。1951年春天,张明访苏回国后在杭州参加七兵团英模大会。张爱萍时任七兵团司令员。宴会上,张司令员第一次和张明相识。那时张明和洛阳营的名气真是大的可以,张爱萍非掏腰包单请张明不可。张明当时还不好意思,把当时的洛阳营教导员王敬礼也拉上了。饭席上,他问张明枪法如何,听人说张明是好枪手,张爱萍立马表示要送一支枪给他。将军果然不食言,几天后,把他从苏联养病时得到的一把好枪送给了张明。

送另一把枪的也是开国上将——许世友。不过,张明得第一把枪时还只是团长;得第二把枪时,张明差不多就是“军长”了。这是他赴任副参谋长的第一天。许司令为他洗尘接风,而且政委杜平,副司令钱钧、副政委王六生一个不落,都出来坐陪,据说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吃完饭,许世友拉开家中的枪库,要张明随便挑一支。张明也不客气,抽出一枝,许司令一看:“你眼睛亮!这枪一筒打禽一筒打兽……”明白了吧,送的都是猎枪。这大概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康明才也被任命为副参谋长,当年舟嵊要塞区在南京战区真是很有地位,当年这些“三八式”能坐上这个位子,称得上是中队的“少壮”派。送枪的故事,这是我在一本张明传记中看到的。

张明、林茂成、郭继胜是八师也是二十二军营长中最为著名的“三英”。

张明,山东邹平人,1938年5月,张明13岁就当了八路军。对于小八路的形像,莫过于人民领袖和两个小战士的亲切交谈照片,想必许多人一定都看到过。小红军、小八路,在人民的历史中一点也不罕见,小兵今天也有,当然多是在一些艺术或体育团队里。说来像张明那样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也是“小演员”出身呢。这说来一点也不奇怪,毕竟军队是要打仗的,枪都扛不动,谈何杀敌。所以,尽管参加革命的少年很多,但在作战部队,尤其在正规的连队里是很少见的。抗日战争最艰苦日子里,机关里许多小兵还被“坚壁”在老乡家里或者动员回家。中国不是伊朗,高呼“万岁”,让成百上千的少年冲向雷区。中华民族虽然有尚武传统,但妇孺不是万不得已,是不参与战争的,故花木兰从军要女扮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