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恩格斯高度概括总结留下了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社会转型与重要意义(7)

2018-01-09 01: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要而言之,以modernen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为典型形态和现实表现的“现代社会”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至少具有早期和中后期两种不同的概念属性。马克思早期使用的“现代社会”概念,是他经由法哲学批判转入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而对“现代市民社会”的经验描述,因而还是一个具有描述性的实存性概念。说它具有描述性,是因为它还只是对以“现代市民社会”为感性生活状态的现代性社会的现象学描述;说它具有实存性,是因为它还只是黑格尔所说的对“直接事物”(“现代市民社会”)的经验描述,因而表现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直接性”的“存在”或者只是作为“存在和反思的直接同一”的“实存”(“实存即是现象”)(48)。然而,马克思中后期的“现代社会”概念,是马克思经由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资本论》及手稿的写作)转入历史唯物主义再创造和科学社会主义新奠基而对“现代市民社会”的生理解剖,因而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分析性的本质性概念和价值性概念。说它具有分析性,是因为它已经深入到了以“现代市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生产生活着的人们的全部社会生产生活及其社会现实本身之中;说它具有本质性和价值性,是因为它已经是黑格尔所说的对“现实事物”(“现代市民社会”)的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和理性期待,因而表现为“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的“现实”(49)。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现代社会转型的理论本质与重要意义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当我们撇开名词术语的纠缠,从原则高度重新审视马克思以“现代市民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历史根基的“现代社会”概念从早期的描述性经验概念转换成中后期的分析性价值概念时,这种语义转换背后的理论本质和重要意义也就清楚明白了。

1.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现代市民社会为研究对象和批判对象的价值立场和理论自信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50)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决定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不能从“作为知性科学的经济学”出发进行简单、片面的理解,而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的“艺术的整体”(51)来理解,那么“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这两个特定用语所揭示出来的恰恰是一种互文性理解:只有在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个典型形态的解剖中,“现代社会”的发展主题才能历史地呈现出来。它说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包括以“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类史观”(“人类社会史观”)和以“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为内容的“现代史观”(“现代社会史观”)这样两个维度,而且其“最本质、最重要、最具有当代意义”的部分就是“现代史观”,它是“马克思人类史观的最高表现,是最真、最活的历史唯物主义”(52)。

毋庸置疑,经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新进行,马克思在《导言》中对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资产阶级社会/市民社会)这个他终其一生都非常重视的“现代社会”的典型形态作出了两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判断和事实判断:“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只是发展的一种对立的形式”(53)。这两个事实判断既是马克思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的“总的导言”(54),也是马克思界定“现代社会”时代特征和历史阶段的指导方针。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三大社会形态发展角度分析了“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奇特的矛盾景观:“现代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因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的“第二个阶段”(55)。显然,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划分的宏大气魄成为他后来研究和考察“现代社会”“由何而来”、“因何而在”和“向何而去”的“总纲领”,构成了他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等著作中分析和判断“现代社会”时代特征和历史阶段的知识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