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中国面积最大沙漠[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8)

2018-01-21 04: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对于匈奴人来说,他们在南侵的过程中,应该也已经观察到了恒山山脉对山西高原所起的分割作用。如果匈奴人有入主中原的企图的话,大同盆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农耕区的突出部。在这里,游牧帝国有足够的资源,学习更高一层级的华夏文明,并为下一步争夺中央之国的控制权作足准备。事实上,在后来的历史中,大同盆地以及东部的辽河下游平原,作为最北部的农业区,曾经多少为游牧、渔猎民族承担这样的战略任务。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鲜卑人和满洲人。正是在这两个中央之国核心区的边缘板块,这两个边缘民族,完成了政治、文化上的华丽转身。

大同盆地和辽河下游平原,之所以屡次成为北方民族南下中原的准备基地,和他们的地形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辽河下游平原北部的平原结构,使得无论是东北渔猎民族,还是沿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东进的蒙古游牧民族,都很容易对它造成巨大的压力。而大同盆地北部的丘陵地形,也同样不足以抵挡住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骑兵。相比之下,阴山东麓这些丘陵地带,所自然生长的草场,对游牧民族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更加有利。

基于大同盆地以及下辽河平原,在防御上的困难程度。一旦中央帝国内部的整合度不够高时,是非常容易被放弃的。帝国的统治者们,会认为把资源投入到两个边缘农业区南部的恒山、燕山两大山脉之上,费效比会更高。当然,如果帝国真的决定把长城,收缩到这一线的话,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所面对的就不会是纯粹的“游牧”(渔猎)帝国了。这些得到属于自己的农业区补给的边缘民族,在适应定居生活,并在农业区变得更“文明”些后,大部分都会尝试成为真正的华夏之主。

作为最早建立游牧帝国的匈奴人来说,他们还没有这么高的政治理想。定居和据城以自守的方式并不是他们所喜欢的。匈奴人对于进入农业区的渴望,纯粹是出于原始的“渔猎”兴趣。在之前韩王信与汉军的决战中,匈奴人并没有真正“帮忙”,而现在对于帮助代国叛军稳定防线,同样也不会有兴趣。正是因为匈奴人并没有兴趣,帮助代国人稳定防线,因此集结于恒山山脉南部“代谷”的匈、代联军,在汉军主力开始北上时就主动撤退了。甚至于有雁门、楼烦之险的恒山山脉,也没有成为拉锯战的战场。促使匈、代联军没有稳定恒山防线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汉军的骑兵在追击回撤匈奴人的过程中,已经突破了楼烦关,并开始向东收复失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执着于建立恒山防线的话,匈、代联军在战术上会受到汉军的两面夹击。

既然作为大同盆地南大门的“恒山山脉”,对于汉军来说已经不再是天险,那么汉军完全收复大同盆地应该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即使面临数十万汉军压力的代国人,他们可以选择的是在大同盆地以东,蔚县盆地——张家口盆地一线设立防线。这一地区也是“代”这个地缘标签,最初出现的地区。在赵国和秦帝国的行政区域中,被称之为“代郡”。只是这样一个,两面承受压力的(华北平原和大同盆地),由一系列小型盆地所组成的板块,如果没有匈奴人的强有力支持,基本是无法达到割据要求的。

在轻易放弃大同盆地之后,那些不愿意融入汉帝国的赵国遗民,一定会为即将到来的压力感到惴惴不安,但对于匈奴来说,却是让自己在战略战术上,置于了更加有利的地位。已经占据并经营河套平原,阴山东部草场(分为“阴北丘陵”“阴南丘陵”两个地理单元)匈奴人,能够对大同盆地造成全面的压力。换句话说,他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随时出击占据大同盆地的汉军。这比起以自己所不熟悉的,大同盆地农业区为基地,和忻定盆地的汉军展开拉锯战,要更容易发挥匈奴人的优势。

中国面积最大前四沙漠_中国面积最大沙漠_中国沙漠面积减少了吗

从匈奴人的后来的表现来看,在放弃恒山防线,让汉军轻易突进到整个大同盆地之前,匈奴人就已经做好了在大同盆地与汉军进行决战的准备。也就是说,这次主动后撤是一次“诱敌深入”战术的成功实践。可以提供佐证的是,当刘邦同样对与匈奴决战感到不安,并急于了解匈奴主力实力时。匈奴人在代谷一带并没有集结自己真正的主力,而是将一些老弱之军放在汉军情报人员,能够窥探到的地方。这种故意示弱的做法,不仅骗过了汉军的情报人员,也骗过了刘邦以谈判为名,派往匈奴营地的外交人员。在十几批出使匈奴的使臣,都汇报出同样的结论后。刘邦终于相信,挡在他面前的匈奴人,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