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中国面积最大沙漠[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13)

2018-01-21 04: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汉军方面抛出橄榄枝后,匈奴人“逐利”,而非“谋土”的想法,终于让刘邦获得了一线生机。在匈奴大军打开一个缺口之后,刘邦和被围的汉军骑兵得以和外围的步兵汇合。至于匈奴人,没有记录表明他们在这次交易中,具体得到了多少好处。但很显然,匈奴人对于这次商人般的政治交易,是十分满意的。由此,也将汉匈奴之间的共存模式给固定了下来。即汉、匈两国以姻亲的方式结盟,并维持双方之间的和平。当然,“和亲”只是一种形式了。匈奴人也不可能因为单于得到了一个汉朝皇室之女,就放弃对农业区的袭扰。决定双方之间,能否短暂维持和平的核心在于,匈奴人能否通过和平方式,获得他的所需要的物资(重点在于“嫁妆”)。如果可以,他们也很愿意在享受汉地补给的同时,休养生息;如果不满足,或者因为大灾需要从农业区获得更多的资源的话,那么新一轮的威胁或者攻击仍然会展开。直到汉帝国同意再用“和亲”这种方式,维持双方之间的和平(仅仅是发起“白登之围”的冒顿单于,就迫使汉帝国和了三次亲)。

对于一直有着华夷之辨观点,并以文明高地自据的“中央之国”来说,采用和亲这种方式来减缓游牧民族的侵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在经历过灭秦、楚汉两场战争之后,刘邦所接手的中央之国已是满目疮痍了。更为重要的是,新生的汉帝国从一开始,就承担着“转制”的历史使命。那些对“分封”制还抱有幻想的诸侯们,并不甘于就此放弃割据为王的权力。在白登之围解除,汉、匈之间通过“以财富换和平”的方式达成战略和解后。刘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掉那些叛乱的诸侯了。而这其中,与匈奴接壤的燕、赵之地,始终是叛乱的核心地区。然而,由于汉、匈之间已经完成了政治交易。类似白登之围的,由匈奴来为叛乱诸侯出头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对于那些叛乱诸侯来说,匈奴人所提供的支持,更多的是最后的避难所。既当他们无法完成割据的梦想时,可以逃往匈奴人的领地。只是,这样也意味着,他们日后就必须饱受风沙之苦了。

从公元200年白登之围后,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刘邦和他的继任者完成了剪除异姓诸侯的工作。公元前195年6月,最后一个叛乱的诸侯“燕王卢绾”兵败后逃入匈奴。而在同一个月,汉帝国的开创者刘邦,也终结了他那传奇的一生。在刘邦死的时候,他应该不会认为,和亲能够一劳永逸的解除掉匈奴人的威胁。事实上,你永远不可能指望绥靖政策能够获得永久的和平。类似政策的使用者,必须要清楚一点,这仅仅是用来争取时间的。

然而在内政问题上,刘邦也许会感到欣慰。因为在他为汉帝国所规划的蓝图中,那些相间于郡县之中的异姓封国,都已经被刘氏子嗣所取代了。有了这层有血缘加固的混和设计,刘邦有理由相信,他的帝国会比周王朝和秦帝国都更加稳定。问题是,天下的诸侯都姓了“刘”,汉家江山就稳固了吗?情况并非如此。40年后,已经修养生息的差不多,并且又一次陷入和匈奴大规模冲突的汉景帝,也将面临一个改变中央之国命运的历史机遇。而这一次,倒在汉帝国战车之下的,就是那些刘邦曾经倚重的刘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