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中国面积最大沙漠[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7)

2018-01-21 04: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当韩王信彻底明白,自己不可能再有机会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时(回到韩地发展,更是没机会),他唯一的归宿就是归顺匈奴,成为匈奴帝国治下的臣民了(之前有本钱时,是合作关系)。尽管从心理上,很少有汉地之人,心甘情愿的成为这些夷狄的一份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选择可以让自己更安全。而现在对于汉帝国来说,韩王信个人的生死与否,其实已经不是重点了。因为新“代国”的崛起,意味着一切又回到了韩王信叛乱时原点。主力已经置于山西盆地南部的汉军,必须又一次的北上平叛。

如果对手仅仅是代地的叛军,刘邦并不认为这种反叛会有很大威胁。毕竟在经历过与项羽的战争后,汉军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战斗力,以及亲信的军事核心圈。加上掌握中央之国大部分资源的背景,任何异动的诸侯,都不会动摇帝国的根本。只是很明显的是,代地的这些反叛者已经和匈奴人结成了紧密同盟。正确判断这些匈奴人的战力和动向,是能否彻底稳定北方边郡的关键。对于刘邦和汉军来说,在上一阶段的平叛中,其实已经和匈奴人有了初步的接触。只是当时汉军所面对的,是对汉军出现没有心理准备的,游弋在河套平原东部的匈奴部落。以刘邦的战争经验来说,是不会依据这些规模不大的遭遇战,来判断对手实力的。汉军需要的是,更多的与对手接战的经验。

想要获得这些经验,并不太难。因为那些随同韩信南下匈奴人,仍然活动于晋阳一带。我们前面也说了,这些匈奴人虽然与韩王信表面上算是盟友,但目标却不一致。韩王信并不能指望这些眼中只有战利品的匈奴人,帮助他与汉军决战。也正因为匈奴志在劫掠,而非土地。所以在汉帝国决心清剿这些南下的匈奴人时,出乎意料的顺利。一经接触,这些匈奴人就很快退入吕梁山地,并延着吕梁山与云中山之间的谷地向北撤退。双方在晋阳、离石曾经两次接战,汉军均获得了胜利。只是在匈奴人急于把劫掠的财富,带回草原时。这种胜利注定是战果不大的击溃战。

说起来,汉军对于匈奴南侵骑兵的这条败退路线,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上一阶段攻取马邑,抄韩王信后路的战役中,汉军主力应该就是顺着这条路线,沿汾水北上,突破恒山山脉、吕梁山脉、云中山三山交汇处的“楼烦关”,进入大同盆地的。而这一次,汉军又循着同样的路线,尾随匈奴骑兵攻至了楼烦关。如果说,在上一阶段的战争中,匈奴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在中央之国的内斗中取利的第三人的话,那么这一次,匈奴人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主角。为了接应撤退回来的匈奴人,匈奴的左右贤王各自率领了一万骑兵集结于楼烦关北。只是这第三场接触战,仍然是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歼灭韩王信部主力后,与匈奴部的三次接战中均取得了胜利,汉军中不可避免的提升了对匈作战的信心。然而对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些胜利仍然不足以让他下定与匈奴决战的决定。毕竟一直以来的信息表明,匈奴控弦数十万,并拥有强大的战力。如果刘邦想借着这次集结兵力平叛的机会北伐的话(集结了三十余万的兵力),目标就不会仅仅是收复已经稳定存在于华夏核心区的大同盆地了。之前被赵国开拓,秦国复得的河套平原,才是刘邦此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汉军甚至迂回兜底马邑时,就已经尝试过攻击匈奴控制的云中郡故地了。

基于一战将匈奴驱逐到长城以北的想法,刘邦需要更加谨重的了解对手的实力。而与此同时,匈奴人和代地的叛军,也正是恒山以南集结(忻定盆地最北部,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之间滹沱河上游谷地,史称“代谷”),准备抵挡主力北上的汉军。于是,一场发生在战争之前的,侦察与反侦察的情报战,拉开了序幕。

在汉军骑兵,追击匈奴南侵部队至楼烦关北,并在与匈奴左、右贤王部接战中,取得胜利时,匈奴人与代地的叛军也正在思考,应该如何应对汉军主力的北上。从代国试图割据的角度看,如果能够在忻定盆地之南,据点以自守的话是最好。这样的话,叛乱的代国才有本钱与汉军长期拉锯。当然,如果事实上无法阻挡汉军的北上,在雁门、楼烦一线设防。也就是依托恒山山脉,控制大同盆地及其以东,至太行山脉一带,仍然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这一切的构想,都是在得到匈奴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否则以代地的实力,是无法与整个帝国对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