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积最大沙漠[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12)
代军的这种做法,很显然是想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如果匈奴人多读点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在政治结盟,还是军事合作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匈奴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当冤大头的。在匈奴人看来,他们与汉帝国并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或者说,匈奴人之所以热衷于南侵,只不过是为了财富、人口,而并非汉地诸侯们所热衷的土地。相反,代地叛军就不一样了,如果不能在中央之国的北方,割据出一块足够大的,自成体系的板块,他们很快就会被汉军所攻灭。从这个角度看,匈奴四十万主力,与汉军三十余万主力以命相搏的话,算是为代军在争地盘了。
匈奴人和代军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也被汉军方面所洞悉。为刘邦想出解围办法的,就是在历史上,以使用反间计而闻名的“陈平”。在楚汉战争中,陈平最经典的一次用计,就是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使得项羽失去了最可靠的智囊。其实说起反间计这种计谋,能够实施成功,关键并不在于用计者如果挑拔,而在于中计者本身已经有了间隙。所谓“苍蝇不盯无逢的蛋”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陈平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匈奴单于放刘邦一马的(其事秘,世莫得而闻也)。后人比较常见的解读,是说陈平用重金贿赂了匈奴单于的阏氏(单于正妻),并告知汉朝准备送给单于绝世美女,以解白登之围。如果单于见到了汉地美女,势必会冷落阏氏。因此阏氏才跟单于说子“汉天子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也”。意思就是说,刘邦也是有神灵庇护的君主,我们占了汉朝的土地,也不可能长期据有。其实相比于后人揣度的“美人离间说”,阏氏被记录下来的,说服匈奴退兵的说法,更为可信。或者说,也许汉朝使者真的跟阏氏表明过要送美人的想法。但能够让单于作出决定的,还是“得其土地,非能有也”八个字。如果要说里面有没有“离间”的成份,那就是善于用“间”的陈平,应该会让单于知道,他这次军事行动,实际上是在为“代国”做嫁衣裳。
尽管历史上,有很多游牧部落曾经入主中原,但不是每一个游牧、渔猎出身的政权都有类似想法的。对于这些在草原上如鱼得水的马上民族来说,农耕区的财富是他们所渴望得到的,而农耕区的生活方式,却是他们所恐惧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被土地所束缚,并习惯于享受农耕区所带来的舒适生活,自己所倚仗的,在游牧、渔猎生产方式下所维持的战斗力、机动性就会被严重削弱。认清这一点,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仅仅出于本能就可以了。即使是那些,经不住诱惑,决心成为中央之国主人的边缘民族,也都在想办法“鱼和熊掌兼得”。比如契丹人所想到的办法,就是“一国两制”。将辽国所控制的疆土分为“南院”“北院”两个行政区。农业、游牧两种生活方式、行政体系共存,互不干涉;而满洲人则将八旗与“农工商”等生产方式分离的方式(不能从事上述行业),强化自己核心民族的军事属性。并通过定期的围猎(木兰围场),来延续自己在骑、射上的优势基因。当然,还有做的更彻底的,就是蒙古人。这些几乎完全拒绝融入农业文明影响草原民族,直接把大片农田变成了草场。
很显然,作为游牧帝国的开创者,匈奴人并没有机会从后来这些在不同阶段,用不同方式来尝试长期控制农耕区的游牧民族身上,吸取经验。而代军那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无疑又加深了匈奴人的疑虑(让人当枪使了)。以匈奴人的经验来看,他们对中央之国的战略潜力,是有深刻影响的。当年仅仅是当年七国之一的赵国,就已经让匈奴人驻马于阴山之北。而统一之后的秦帝国,在长城一线所展示的力量,更是远胜于赵军。现在,虽然从战术上看,匈奴大军已经围住了刘邦和汉军骑兵。但可以肯定的是,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匈奴人一定要和包围圈内外的三十万汉军决战的话,自身所遭受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更大的问题是,这种损失并没有有效的收益来补偿。这些原本互相独立的草原部落,之所以愿意跟着单于南下,图的就是汉地的财富,而不是向汉军显示他们的战斗力有多强。相反,如果匈奴人在显示出强大战斗力后,放刘邦一马,则不仅可以得到财富上的丰厚回报,更可以避免介入中央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