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英国资本主义革命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读后感10篇(9)

2017-12-29 02: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这在马克思对革命的认识中非常明晰。他说,“在这些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拙劣地模仿旧的斗争;是为了在想象中夸大某一任务,而不是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为了让革命的幽灵重行游荡。”这段话中否定表示的是旧革命,正面表示的便是新革命。马克思本书即在批判分析旧革命幽灵的同时,积极寻找新革命道路上的英雄气概。只不过,它不再半遮面,寄托于过去,而是勇敢地行动,向往着未来。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八):读马克思《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

江老师在博里提及准确的说她以前的专业是马列相关的,所以读过许多马克思写的书,说马的文字雄辩之风很是迷人。自己便豆瓣查了下,发现评分很高,许多倒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对之捧高,而确实是欣赏马的文风及视角与眼光,于是自己也买来一读。

感觉通读完这本小书后,心中便模糊的对几个阶级有了明确的认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党,共和党,保皇党,各个阶级间,各个党派间的斗争。

某些党派的懦弱与不明智,放弃了自己的根本,军队的控制权,报刊的口舌之权,导致最终无情的被消灭。经济的角度划分各个阶级的归属,以及其对政权上层建筑的影响。马克思于经济与阶级的视角和讨论给我刷了这块领域的白。了解了社会上各色人的归属与流动,便在以后可以一一对应了,让我又一次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

于政治,于阶级,略过;想起以前的房东是省安全局的。

八卦的了解了下,马克思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在穷困潦倒和政治放逐的环境下度过的。亲人孩子一个个饱尝饥饿贫穷之苦,全家仅靠他微薄的稿费和恩格斯(也不富有,普通职员)的接济而生活。马克思拿的是150年前的德国博士学位,其资本论与凯恩斯的宏观调控、公共基建及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近代经济学的三大支柱(BBC有此三公的纪录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广泛的现实世界中。晚年生活在英国,每天往返大英博物馆。英国在上世纪见证了多少伟大的人物呀,凯恩斯是剑桥三一学院的,哈耶克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

虽然主题不让人产生多少兴趣,但马的视角及雄健的文风,剖析各个阶级间的斗争及深层原因的清醒,这其中还是有让人读下去的冲动的。

一、 大历史观

1、雾月十八日的政变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在总结以往历次事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备政变条件的。

《雾月十八》开篇就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只有把历史当做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过去、现在、将来这样一个线性的角度,才能准确地理解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当然也不能忽视横向方面),才能明白波拿巴政变——这一历史倒退事件的原因。像文章中写道的:“在1848年-1851年期间,法国社会获得了(按革命的、因而是速成的方式)一些教训和经验,这些教训和经验在正常的即所谓按部就班地发展的进程中,本来应该在二月革命以前预先获得,以便使这次革命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事变,而不只是一种表面的动荡。看起来仿佛社会现在忽然落到它的出发点后面去了,实际上社会还只是在为自己创造革命所必需的出发点,创造为保证现代革命能具有严重性质所绝对必需的形势、关系和条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不遗余力地、详细地介绍波拿巴政变前的形势及变化。

2、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

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是有意地将拿破仑??波拿巴与路易??波拿巴进行比较的。还通过宏观角度比较两者揭露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表面上看,拿破仑??波拿巴与路易??波拿巴分别进行的两次政变就是扮演这样的两个角色。拿破仑??波拿巴登上帝位的那次革命过程中,每一个政党的轮流出现其实都是一种不断进步的过程,“每当某一个党派把革命推进得很远,以致它既不能跟上,更不能领导的时候,这个党派就要被站在它后面的更勇敢的同盟者推开并且送上断头台。革命就是这样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然而在1848年的革命中,遗憾的是发展的趋势正好相反,“每个党派都是向后踢那挤着它向前的党派而向前伏在挤着它后退的党派身上……革命就这样沿着下降的路线行进……革命就已经这样开起倒车来了”,注定了路易??波拿巴登上帝位对于法国而言就是一次倒退和悲剧。但是“一出模仿帝国的滑稽剧是必要的”,因为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从深处考虑,这出“笑剧”是作为无产阶级的悲剧出现的,从六月起义之后,无产阶级被挤出了政治舞台。而“十九世纪的社会革命……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身的任务的……一定要让死者去埋葬他们自己的死者,为的是自己能弄清自己的内容”,也就是“找到革命的精神”,为它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铺平道路。同时,法国革命第一阶段无产阶级的被迫退出也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另一规律:“每当统治者集团范围缩小时,每当比较狭小的利益压倒比较广大的利益时,社会就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