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士于中国文化_士与中国文化在线阅读_士与中国文化txt下载(3)

2017-01-21 05: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经过一番努力,方用彬兄弟中有四人,通过“贡监”或捐资的“例监”,成为国学生。用仁等其他人后来的仕途如何,无法详考。用彬很可能是通过捐资,成为国学生,但以后的仕进却十分坎坷,屡试落第。不过,这并未使他一蹶不振,同时他也不甘皓首穷经,而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方用彬以写字作画、赋诗篆刻来消磨光景。在汪道昆家居期间,他加入汪支持并组织的丰干诗社。此后,一边经商作贾,一边倾心于诗画酬酢、图章创作,放情于策杖交游,徜徉云壑。他自己赋诗,也向许多友人,其中不乏公卿贵人、书画家、鉴赏家、诗作家征诗,编成了如《燕台骧首卷》、《瑞麦颂》、《瑞芝馆诗》、《美人画兰诗》、《回生诗》、《竹里卷》、《黟江赋》及《豫章游册》等诗文合集。并为人书写匾额,亲治。又寻获种种机会出外交游,在当时交通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车辙马迹所至,有北京、南京、杭州、祁门、泾县、宣城、广东、苏州、无锡、武进(今江苏常州)、靖江、仪真(今江苏仪征)、萧县(属徐州)、武昌、麻城、南昌、大庾(江西大余)、开封等地。方用彬也与南京名妓马湘兰结交,并互有诗作酬答相赠,其中隐含着缠绵的文化意韵。中年以后,他诗画等才艺日臻成熟。友人称用彬诗“佳句格高韵胜,已登妙品”(注:《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一五一《汪民中》,第718页。

)。称其画:“枝枝法古,须苏长公梅花翁见之亦退三舍矣。”(注:《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三三《汪建功》,第543—544页。)其字与刻:“妙甚……白云源(似为一篆刻名家)规模不过如此。其间字画之均匀,镌镂之精绝,又在高手运移之巧,非区区所能尽也。”(注:《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一○五《方大治》,第659—660页。)其名声:“交游半海内,声誉满长安,操觚士咸喁喁向风,争趋附焉。”(注:《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九八《吴一洪》,第639页。)还有说:“先生名世硕望也,犹如骊珠媚于溟渤,良璧韫于昆丘,神光炫耀而不可掩,望之而不可即,徒令人艳慕之而醉耳。”(注:《手札七百通考释》木册四五《胡仁广》,第770—771页。)这些赞语,因为出现在直接给他的文字之中,所以不免有当面吹捧和溢美之嫌,但用彬的多才多艺,在当地享有的崇高社会声望,清晰可见。与他结交的四百多位人物中,虽有方氏族人、高士名臣、宗藩世子和生意中人,但按其身分特征来看,无论是高士名臣还是宗藩世子,大多是文坛之人。更有不少为布衣文人,据粗略统计,他们人数约有165左右(有些身分不明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外)。他们大多与用彬趣味相投,或工于诗画,或长于篆刻,有的还精于文物古玩鉴赏。

这七百通手札尽管是出于别人之手,但细细品味,仍能从中见到方用彬本人之生活态度与人生轨迹。一个商人为何如此热衷于文化活动,自有其特殊的动机与态度。

(一)扩大社会关系、提高社会地位

方用彬与社会上许多人一样,极其尊崇科举与文化,由此,也认同上层文人与士大夫的价值与审美观。要与上层相交,如拜在汪道昆门下,与汪氏二仲(道昆一亲弟一从弟)过从密切,加入丰干诗社,向黎民表学习书法等等,无不要求本人首先具备相当的文学水准和诗画才艺,有了这样的条件,才有攀高本钱。方用彬本人赋诗、向众友人征诗,并将之合订成集。他编的合集中有如《燕台骧首诗》、《瑞麦颂》、《回生诗》和《美人画兰诗》等,《燕台骧首诗》,是《燕台骧首》画卷之配诗,《燕》画为用彬“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及求千里马之故事,画一天马昂首于燕台之前以自喻”,其中显然也含有作者对统治者贤明的期盼与肯定(注:《手札七百通考释》日册七《周良寅》,第44页。);《瑞麦颂》,是对灾荒年景下歙县知县彭好古美政的歌颂,这样的主题,当时得到许多士人的热烈响应(注:《王有道》信中说,方用彬出面组编《瑞麦诗》,“士人无不称诵”,见《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一三六,第702页。);《回生诗》是用彬借泾县知县张尧文起死回生之事,请朋友各抒其见,各吐情怀;《美人画兰诗》是他与马湘兰的酬酢,晚明时期,士大夫与文人挟妓赋诗是一种时尚,名妓更与士大夫息息相关,何况马氏又是南京当时最著名的之一。征编这样的诗集,既是利用文人的才华,做向上靠拢的媒介;又是以丽情佳句,作对广大文士学人的吸纳。他富积藏书,内有古籍善本,诗篇法帖,除个人阅览外,还借与他人,以利周围人编书著文之用。(注:据《手札七百通考释》中的一些书信记,朋友们常有向方用彬借阅书籍的行为,如借《汉书》、《说文》、唐诗、《白雪楼诗》及有名的法帖《黄庭经帖》,其中还有善本书,说明方用彬藏书颇富。)此外,他的交游,既有文酒聚会、仪礼馈赠,又有与同伴宝物互鉴。种种文人行为,无不帮助他扩大社会联络,增强人际关系,使他“交海内之英”,成“名世硕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商人,却受到各种人物的敬重,这正是他文化行为所想要的良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