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 [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 &n(9)
无论你从多么大比例的地形图上,去看伊塞克湖西、南两面的山地,心里都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象这种高密度、高海拔的山地,难道不是人类生存的禁区吗?同样的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在看青藏高原时,应该也会产生。的确,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想大规模的成为人类生存之地是有些困难。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全部都是极限之地。那些高山河谷地带,由于地形的原因完全可以营造出一条条小气候不错的游牧,甚至农耕之地来。从这个角度看,伊塞克湖盆只是体量较大,更容易被我们看到罢了。
由于伊塞克湖盆内的河流,都是内流入湖盆,那么与它相邻的地理单元,河流很自然的就应该与之反相相流了。当我们从河流、水系的角度来解构天山之巅的这些山地时,这些板块它清晰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地理分割线,就能够清晰呈现出来了。以流域为地缘核心来划分板块的话,伊塞克湖盆南部的山地,可以被称之为“阿克苏上游谷地”;而湖盆西部的山地,则叫作“纳伦河谷地”。
与中央之国现有国境线形成有密切关系的“阿克苏河上游谷地”。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曾经在巴尔喀什湖与阿拉套山之间,标示过一条“阿克苏河”。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更为熟悉的阿克苏河还是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河。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中,塔里木盆地北部中心城市——阿克苏市,就是由这条河流在天山南麓的冲积扇滋养出的。而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代,这片冲积扇主要是被一个叫作“姑墨”的小国所控制的。
假如阿克苏河所流入的塔里木盆地,也是一片草原繁盛的游牧之地,那么游牧于塔里木盆地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最起码会试图沿阿克苏河而上,为自己的牲畜寻找换季的山地牧场。这样的话,乌孙人也好,后来的吉、维两族也罢,之间的地缘分割线,很可能就是阿克苏河与伊塞克湖之间的分水岭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草原更大、部落联盟实力更强的一方,越过分水岭将整片游牧之地连成一片,置于一个游牧政权之下。就像匈奴人越过阿尔泰山控制阿尔泰山南麓;乌孙人北上,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纳入自己的游牧范围一样。只不过,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后来中、俄(吉)两国的国境线,都不会是今日之走向了。
然而这一假设的前提,是塔里木盆地能孕育出游牧文化来。问题在于,在人类可以涉足塔里木盆地时,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就已经定型了。天山——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的完美对接,不仅将塔里木盆地隔绝在西风带之外,也同时断绝了温润的印度洋水气,进入盆地腹地。干旱少雨的气候,让塔里木盆地腹地,成就了中亚——西域板块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那些混杂了戈壁形态的“沙漠”不同,这可真是片黄沙漫漫的沙漠之地。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唯一能够支撑人类规模化生存的土地,就只能是那些山前种积扇了。
早在汉帝国凿空西域之前,迁入塔里木盆地的部落就已经意识到,在这些点缀在山地——沙漠之间绿洲中,尝试他们曾经熟悉的游牧生活是没有前途的。依靠充足的光热资源,进行农耕生产,才有机会让自己的部族稍具规模。这样所孕育出来的“国家”在纵深上的缺憾,使得它根本无力抵御强大政权的入侵。只不过对于乌孙和其他从天山北麓而来的游牧民族来说,直接占有阿克苏下游这样的没有太大游牧价值的绿洲意义并不大。一定要进入的话,时间一长也是和当地土著融合为一支有别于山北游牧体系的新族群(现在的W族,就是这种情况)。
游牧文化在天山腹地的几千年来的优势地位,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更适合农业开发的现实,直接影响到了今日中、吉两国的边界形成。当俄国人渗透中亚,并使吉尔吉斯人臣服于他们时,那些原属吉尔吉斯人游牧的土地,也自然被俄罗斯帝国接收了。相信俄国人对于这条边境线整体还是很满意的。毕竟伊犁河谷及其以北地区,俄国人没能全流域的控制伊犁河、额敏河、额尔齐斯河三条核心河流。仅仅是在特克斯河谷的西部,俄国勉强算是有一点上游优势。现在,俄国人最起码可以通过控制“阿克苏河上游谷地”,来缓解他们在北部的遗憾了。
假如他国侵犯我国领海必须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