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 [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 &n(10)
也许有朋友还是会为中吉两国的分界线,没有处在真正的天山分水岭上而感到遗憾。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条分割线其实是一条农牧分割线。除非你能从伊犁河谷方向控制整个伊塞克湖盆,否则阿克苏河上游河谷的地缘属性,会让它几乎没有与塔里木盆地连成一片的可能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对当年负责与俄国人交涉的外交家们,提出过高要求了。
事实上,纵观历史,这样一条农牧分割线,最起码在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准备经略西域时就已经稳定存在了。即使我们无法获知,当年的赛种、月氏两族,是否在控制了伊塞克湖盆之后,将触角伸及到阿克苏河上游谷地,但可以从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的是,乌孙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小国之前的领土边界,基本就是这样一个走势。也许是看中了此地的冬牧场,也许是希望藉此从丝绸之路受益。乌孙王室曾经在阿克苏河上源地,现在中吉边境附近(吉境内),营建过一个都城——赤谷城。这对于以迁徙不定的乌孙人来说,是很不寻常的。
当然,以乌孙之地的结构来说,赤谷城绝不可能是乌孙的地缘中心。实际上,以游牧国家的属性来说,他们在不同的季节游牧于不同的板块是一种习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所谓的都城通常也会有几个,并且不会限于一个板块(即使这个板块能够提供四季牧场),以让王族和核心贵族们,能尽可能多的扩大巡视范围。乌孙王族真要锁定一人在环境、板块纵深、辐射力等诸多地缘指标上都占优的板块,作为自己核心活动区的话,也会选择特克斯河谷。
将领土范围延伸到阿克苏河上游谷地,已经是乌孙人在这个方向上所能做到的极限了。如果他们还想寻找新牧场的话,就必须切换方向了。前面我们也说了,在伊塞克湖西面的天山之巅,还有一片河谷之地。那些从雪线上融流而下的雪水,在滋养过一条条谷地之后,最终万宗归流的汇集成了一条河流——纳伦河。整个纳伦河流域覆盖的这片土地,可以称之为“纳伦河谷”。那么乌孙人到底有没有象控制阿克苏河上游河谷那样,控制纳伦河谷呢?
附:西天山北路地缘结构图(西汉)
如果没有竞争对手的话,乌孙人控制纳伦河谷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象他们游牧于阿克苏河上游时,天山南麓那些农业小国也绝没有力量提出异议一样。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乌孙人在试图成为整个西天山高地的主人时,将遇到强大阻力。这些阻力使之很难完控整个纳伦河谷。
纳伦河谷会成为乌孙向西扩张的终点,并不是因为这片河谷本身有太大地缘潜力,以至于能够孕育出一个足以和乌孙相抗衡的部落联盟。真正让乌孙人止步的,是纳伦河下游所连接的低地。说起纳伦河,估计知道的人很少。其实纳伦河并不是一条完整水系的全部,而只是一条大河水系的上游部分。也就是说,纳伦河那密如蛛网的水道,从伊塞克湖西侧的天山高地上所收集到的雨水,在向西流到天山脚下后,将和其他方向汇集来的河流一起,共同汇集成一条大河。而说起这条河流来,相信知道的人就很多了,它就是中亚最核心的河流之一“锡尔河”。
锡尔河在中亚的江湖地位,甚至还要高于我们之前不吝溢美之词的伊犁河。这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水量。在这片干旱的大陆腹地,水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的地缘潜力。从这点上看,年径流量在300万——400万立方米之间的锡尔河,人口潜力就应该高于年径流量不超过200亿立方米的伊犁河。在以后的内容中,这一点也可以得到验证。与伊犁河脱离山地庇护后,就未能有太大作为不同的是,锡尔河的下游河道两侧,也成为了人口聚集区。也就是说,锡尔河更为充沛的水量,不仅仅滋养了山前低地,还在沙漠之中开拓出了一条绿色长廊。
在中亚的历史中,锡尔河下游地区通常并不是作为单独的地缘板块,而是与另一条水量更大的中亚名河——“阿姆河”捆绑在一起进行研究的。二条最受天山宠爱的河流之间的区域(包括二者之间规模较小的河流),被称之为“河中地区”。如果和伊朗高原以南,那片同样干旱的土地作类比的话。无论从地缘结构还是地缘价值上看,我们都可以把河中地区定位为中亚的“两河平原”。
拉起了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