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 [转载]《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 &n(4)
在中央之国古老的“风水”文化中,有“山管人丁水管财”一说。不过,相信诸位前辈“大师”应该怎么也没想到,在中央之国西北方向这片大陆腹地,这七个字才算真正显露出它的价值来了。那些在东亚核心区,更多是作为屏障的山地,不仅为整个中亚——西域地区提供绝大部分淡水,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人口承载地。类似巴音布鲁克草原,这样群山环绕的高地牧场,在乌孙的版图中并不是唯一。
就“伊犁河谷”这个地缘概念而言,本身所涵盖的并不仅仅是伊犁河中游腹地的冲积平原地区。以喀什、巩乃斯、特克斯河为代表的上游河谷,同样也是伊犁河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伊犁河谷中最好的草原,并不是在三河归一后的,伊犁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乌孙山之南的特克斯河谷,才是整个伊犁河谷风水最好的所在。
无论我们是在地形图,还是在伊犁河谷实地考察,都应当很容易在喇叭形的伊犁流域中,看到乌孙山的存在。这条横亘于伊犁河干流之南的天山支脉,与天山主脉中的“哈尔克山”,共同合围出了一条橄榄形的山间盆地区——特克斯河谷。如果说河谷低点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尤尔都斯盆地,是高位山间盆地的话;那么低点海拔在1300米以上的特克斯河谷,就是中位山间盆地了。在我们现在的行政版图上,这片山间地带是由昭苏、特克斯两县所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特克斯——昭苏盆地”。
和尤尔都斯盆地一样,“特克斯——昭苏盆地”也呈现西高东低的地势,这也让横贯其间的特克斯河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路线。当天山北麓的河流,大都向西流淌的时候,特克斯河却是固执的和远在万里之外的东亚核心区的河流一样东流。在“逆流”了四百多公里后,方北出盆地,与流向、结构上最根正苗红的“巩乃斯河”会合,并转而向着巴尔喀什湖方向西去。之所以说特克斯河河谷风水最好,当然不是因为它那特立独行的流向,而是因为这一河谷地带优异的游牧条件。
尽管呈喇叭形结构的伊犁河谷开口向西,整体降水丰富,气候温和,但具体到内部诸亚板块,气候和地貌还是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的。伊犁河谷腹地的中游平原区。由于与高山距离较远,相对较少的自然降水使之在气候环境上,被划为了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00-350毫米)。而上游那些河谷丘陵区降水就要多出许多了(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在气候上算是半湿润区。相对较高的海拔,也使得上游河谷的年平均气候要更低。在两山包夹,海拔较高的特克斯河谷,这一点尤为明显(中游河谷平原平均海拔约650米)。凉爽的气候,使得特克斯河谷地区春秋对接,几乎全年无夏。
对于游牧民族最为倚重的马、羊等牲畜来说,它们并不喜欢炎热的夏季。尽管这一季节往往会因较为丰沛的降水,生长出更为肥茂的牧草,但一方面炎热的气候会对牲畜生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高气温还会滋生蚊虻,使得牲畜不能好好进食。所以这一季节的牲畜一般最多只能保持不掉膘。真正的生长期和生长高峰,是在环境温凉,同样处于牧草生长期的晚春和秋季。所谓“秋高马肥”也正是指于此。有鉴于此,象特克斯河谷这样海拔适中,几乎不用考虑度夏问题的地区,就更容易受到游牧民族的青睐了。也正因为此,那些气候相对寒冷,却又水草丰美的地区会更容易出好马(这也是中央之国核心区的短板)。在张骞第二次通西域,说动乌孙人与汉帝国交好时,他带回的数十匹特克斯草原上出产的“乌孙马”就曾经让汉武帝心动不已,并赐名为“天马”。
今天的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汉武帝当时的兴奋之情。不过你要试想一下,如果现在美国把他们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转让给中国,在技术上意味着什么,相信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古典时期的军事博弈中,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军事潜力,尤其是当你准备战略反击游牧民族时(没有马源保证的话,就只能被动防御了)。因此当乌孙人以一千匹天马为聘礼,向汉帝国提出和亲请求时,汉武帝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当然,汉、乌两国之所以用这种最高外交礼节结盟,更多的还是出于地缘政治上的互有所需。不过有了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质做润滑剂,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显然更容易达成。为了庆祝这一外交成就所带来的政治、技术上的双重收获,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甚至亲自为这些天马写下了“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的诗歌以示庆祝(《西极天马歌》)。
该出手时必须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