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中国侠文化_隐士 蒋星_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8)

2017-01-22 06: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按照罗洪先的说法,王阳明本性豪雄,在龙场悟道前乃是一气节之士。不过气节之士虽可贵。“足以凌驾一时而托名后世”,但其气节往往要有所依恃,即还存在着一个“气为谁生、节为谁守”的问题,还未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士人。而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已体悟到只有自我的良知才是最终的生命依托,从而发出了人格独立的第一个强烈信号,找到了其心学产生的基石和突破口。也就是说,在王阳明那里,“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实际上是一个把个体具有独立人格设定为基本前提的心学命题。正是有此前提,该命题的一个基本意蕴即“肯定人的一切行为须出于主体的内在本性和意愿,而与外在的一切无关”的主体性精神才得以成立和突显。王阳明后来把这种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称之为“无所待”、“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

“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48]“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49]所谓“无所待”,即在自我的修养中空所依傍;“卓然不变”,则是指保持个人的操守,不为世俗所移。这种无所待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豪杰之士,未尝不是阳明的自我写照。因而这种人格形态明显带有狂者气象,故阳明又称之为狂者:“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依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50]“凤凰翔于千仞”,是对“无所待”的形象描绘,王阳明以这种自由、独立的人格作为成圣(达到理想人格)的前提,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主体的独立人格的意义。不难看出,王阳明推重豪杰(狂者)精神,旨在强调个人应当在“纷嚣依染”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本心、护佑良知、卓然挺立、勇于担当,而不能沉沦于世俗而泯灭自我之意。这样一种人格形态,无疑已臻于理想的圣人之境。

在龙场写的《君子亭记》中,阳明曾借用竹子来说明了此种理想人格的特征:

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屈不挠,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51]

阳明于此既是赞竹,又是自况自勉。竹子有君子之风,既能虚静以定其神,以阔其心,又能四时而无改其节操;顺时而动,可出可隐,无不从容自如;既有揖逊俯仰之恭谨,又有挺然特立、不屈不挠之伟岸,这俨然是一种圣者的气象。

王阳明有了此种自由、独立的人格形态,自然不难体会由此而生的“圣贤真乐”:这种“真乐”既不同于世俗中的七情之乐,因为它已超越世俗的荣辱得失,与现实的利害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又是人生自我所获取的安顺和乐的自得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享受:

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52]

江日熙熙春睡醒,江云飞尽楚山青。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空窅冥。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形。未须更觅羲唐事,一曲沧浪击壤听。[53]

遭贬官卑,却喜得自由;谪居夷地,未觉有陋;身虽“吏隐”,未敢忘忧。这种既乐观旷达,又不离不弃的人生态度,总是一般士人所能有?化身鱼鸟,随地可乐,游心万物,生意浑然,此种自然自得之乐,又岂是未获真体验者所能言说?

隐士 蒋星_中国侠文化_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总之,王阳明“龙场吏隐”渗透了一种真朴自然的“孔颜之乐”,它不仅使身处危机逆境中的阳明的身心得以安顿,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而且使他进一步发现和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个士人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价值,实现了自我生命的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