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读音 穷究“券”字渊源,深挖证券、信用及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兼谈区块(7)
答案是右契或者右券。
《礼记??曲礼上》:“献粟者执右契。”郑玄注:“契,券要也。右为尊。”《战国策??韩策三》:“ 安成君东重於魏 ,而西贵於秦 ,操右契而为公责德於秦魏之主。” 鲍彪注:“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责取。”
这两条文献说明,右契是债权凭证,或者类债权凭证,是现代所谓的“有价证券”的最初形态。
《列子??说符》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这个遗契显然是代表债权的右契。一个丢失在路上的右契,对捡到的陌生人直接意味着财富,意味着这种右契在当时流动性已经非常强了,已经是彻头彻尾的货币了。
尽管《列子》中的故事发生时间可能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又契的价值性,可流动性,以及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之上的货币属性,是在书契自产生之始就具备的。货币与书契之右契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区分,当左契持有人的信用程度越高,其对应(或发行)的右契的流动性也就越高,当高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为货币。因此书契机制也是人类历史总货币发生制度的最初形态,而右契也是人类历史中货币的最初形态。其起源理论上与中国文明同时。
因此,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形态并非贝币,而是远在贝币之前的作为书契之右契的“契币”。这是当前局限西欧一井之口的所谓金融史和货币史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把人类货币史说成是从所谓的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的逐渐演化过程,完全是无稽之谈,是对中国书契史无知的结果。
货币的出现对中国文明史而言,并无特别意义,也不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它只是处于特殊状态时的一种书契而已,或者是对书契的一种特殊应用。对于货币材质的变化,实质上是书契材质变迁的一个子过程,不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更是毛毛雨的事情,无论是从木头变成贝玉金银,还是再从贝玉金银再变成后来出现的纸张,或者从纸张变成当下的电子信息。
右契实质上左契持有人的一种信用承诺,代表左契持有人的诚信的道德,其金融财务意义上的价值是以左契持有人内在的诚信为基础的,即以其道德为基础。把右契奉献给神,或者送于别人,即“ ”给神和人、“祼”给神和人,实质上是把自己的诚信,把自己的道德奉送给神和人。“宝”字中所宝的也正是右契,其实质也在诚信、道德、道义。
《老子》79章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唯有理解了书契,尤其左右契的实质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意思。“圣人执左契”,就是以右券奉送给别人,而自己则要保持诚信和道义,其实质内涵就是以诚信和道义待人。
“有德司契”就是有德者去维护《周易??系辞》所说的“书契之治”。而书契之治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以诚信和道义为基础,自发、自愿达成相互协作的书契关系的自我管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司契”就是“书契之治”也是“无为而治”。在书契秩序中,行为主体是书契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无需作为第三方的政府的干预。
“无德司彻”中,“彻”是指税收。“彻”是政府存在的基础,因为政府需要税收来养活。“彻”的最大危害倒不在于对人们直接的物质剥夺,而是在于,由彻所养活的政府人员会对书契秩序实施干预,从而破坏自然、自发的书契秩序。
《周易??观卦》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顒若”,就是写给帝王、圣人的,与老子的“圣人执左契”相通。“盥”就是将右契献给神和别人。祼礼不仅可以适用于神,也可以适用于人。在典型的祭祀仪式中,祭祀之后就是会餐,在会餐中的敬酒礼中,就有对人的祼。祼祭、祼礼中的主祭者实际是也就相当于左契持有者。
“有孚顒若”中,“孚”是诚,“顒”出示诚意时的庄重状态,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祭祀的关键在祼,而祼的关键则在自己的诚。“执左契”者实际是也就是祼者。
在中国同志有更传统的意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