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公式 解三角形高考题|探析高考中的解三角形问题(2)
即ACcosA=3BCcosB.
又由正弦定理,得=,∴sinBcosA=3sinAcosB.
又∵00,cosB>0.
∴=3,即tanB=3tanA.
(2)∵cosC=,0
∴tan[?仔-(A+B)]=2,即tan(A+B)=-2.∴=-2.
由(1),得=-2,解得tanA=1,tanA=-.
∵cosA>0,∴tanA=1,∴A=.
点评 此题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正弦定理解三角形.(1)先将?=3?表示成数量积,再根据正弦定理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2)由cosC=,可求tanC,由三角形三角关系,得到tanC=tan[?仔-(A+B)],从而根据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和(1)的结论即可求得A的值.
题型三、利用三角公式、正弦、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关于测量长度、高度问题
例5 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单位:m),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m,仰角∠ABE=?琢,∠ADE=?茁.
(1)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琢、?茁的值,tan?琢=1.24,tan?茁=1.20,请据此算出H的值;
(2)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单位:m),使?琢与?茁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m,试问d为多少时,?琢-?茁最大? 解析
(1)=tan?茁?圯AD=,同理:AB=,BD=.
AD-AB=DB,故得-=,解得:H==124.
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是124m.
(2)由题设知d=AB,得tan?琢=,tan?茁===,
tan(?琢-?茁)====.
d+≥2,(当且仅d===55当时,取等号)
故当d=55时,tan(?琢-?茁)最大.
因为0<?茁<?琢<,则0<?琢-?茁<,所以当d=55时,?琢-?茁最大.
故所求的d是55m.
点评 本题考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重点两角差的正切及不等式的应用.
(1)在Rt△ABE中可得AB=,在Rt△ADE中可得AD=,在Rt△BCD中可得BD=,再根据AD-AB=DB即可得到H.
(2)先用d分别表示出tan?琢和tan?茁,再根据两角和公式,求得tan(?琢-?茁)=,再根据均值不等式可知当d=55时,tan(?琢-?茁)有最大值即tan(?琢-?茁)有最大值,得到答案.
(2)关于测量角度、高度问题
例6 某人骑自行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15°,求此山的高度CD.(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1.41,≈1.73)
解析 在?驻ABC中,∠A=30°,∠C=75°-30°=45°,
由=
?圯BC==3km.
在Rt?驻BCD中,有CD=BC?tan∠DBC=3?(2-)=6-3≈1.0km.
点评 本题涉及测量高度和角度.由于边、角测量不在同一平面内,需作立体图形的直观图,借助不同平面的三角形边角关系求解.此题先作出直观图:由已知条件,容易求出有关的角,再求出BC的长,进而求出高CD.
注意:在测量与几何有关的计算通常要尽可能画出示意图;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点的高度,通常要在基线上选两个观察点,在同一平面内至少测量三个数据(角边角),解两个三角形;若是直角三角形,求解更便捷.
(3)关于求行驶(航行)角度、追击(相遇)时间问题
例7 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处下山至C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沿直线步行到B,另一种是先从A沿索道乘缆车到B,然后从B沿直线步行到C.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处下山,甲沿AC匀速步行,速度为50m/min.在甲出发2min后,乙从A乘缆车到B,在B处停留1min后,再从匀速步行到C.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m/min,山路AC长为1260m,经测量,cosA=,cosC=.
千千好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