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徐州会战战役_徐州会战图片_徐州会战的视频(28)

2017-12-17 19: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其故地在今江苏省西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徐国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为诸侯,周穆王(周天子)时,传至三十二世孙东方之王、徐国国君徐偃王。当时徐国已很强大为东夷诸部落方国盟主国。周穆王得知后,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徐偃王便弃国出走,躲进彭城武原县(武原古城即今江苏徐州邳州市戴庄镇鹅鸭城遗址)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武原东山后来就叫徐山(今江苏徐州邳州市戴庄镇依宿山和禹王山等诸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徐国都城即今邳州艾王城遗址),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徐国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国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即徐戎。由于与殷商人同属东夷集团(东夷族团),因而,在周灭殷商后的殷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人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殷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诸部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又称徐戎即徐夷部落方国)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时期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地区。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周天子)“南征不复”死于于若木(徐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王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中华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东方之王、徐国国君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徐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全国各地的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周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诸部均由徐国国君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即东夷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