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徐州会战战役_徐州会战图片_徐州会战的视频(16)

2017-12-17 19: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时隔多年后,云南作家杨永明来到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探访邳州禹王山抗日战场时见到时年93岁的李修武时,这样描述他们的见面场景:当他得知我是从云南省来的,也紧坚地握着我的手,眼圈红红的,眼角滴下两滴热泪,左手在我面前伸出四个指头。我不懂啥意思,老人的大儿子李家美说,仅他父亲一人当年便掩埋了400多个滇军。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仪表堂堂,来不及挖墓坑,就着炮弹坑掩埋,一窝七、八个,八、九个地埋。

四月的苏北大地已是一片春光。李修志指着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外那一大片正在怒放的油菜花海告诉记者,在它下面挖不到1人深,一定能看到骨头,“那里就是当时埋人的‘万人坑’。”据邳州禹王山抗日纪念馆收集来的史料记载,在整个邳州禹王山抗日阻击战中,国军第六十军13869名官兵阵亡、失踪430人,负伤4545人,而在整个邳州禹王山阻击战中总计击毙日本军1.2万余人。

“以前每年的春节和清明,他都带我们去山上上坟,那时候我还小,问他给谁上(坟),他刚开始时说给我们的恩人,长大点时再问他,他说是给为了国家牺牲的英雄们。”李修武的女儿李美霞如今也是近六旬的老人了,在她的记忆中,门前邳州禹王山上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坟头,是父亲一生中最经常去的地方。

“禹王山上有多少座坟头,除了李修武,李圩村没人能说得出来。” 72岁的曹云启退体前,是邳州市戴庄镇文化站的站长,“出村向前走100米左右有一条上山的小路,那就是李修武经常上山扫墓的必走之路。”邳州老人曹云启说,我们苏鲁交界地区邳州人是“老山东”,李修武身才魁梧是典型的山东大汉和苏北大汉,年轻的时候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红灯照八方,谁看见谁回家乡……”邳州老人李修志说,按照邳州当地的风俗传统,给死去的人上坟的时候,一边烧着纸钱,要一边不停地念叨这些“安慰鬼魂的话”,“我哥以前给山上的人上坟时就常说这些话。”李修志说,他曾跟着哥哥李修武到山上去上过好几次坟,而每一次哥哥在念叨完这些话后,便会挨个儿坟上添一把土,清理一下坟上的杂草,然后坐在地上半天一动不动。现在95岁的李修志也爬不了山了,但他在每年的春节和清明时候,都会到当年的“万人坑”旁点上一盏面灯,烧上一叠黄纸,“就算为他们扫墓了。”

从1939年的那个春节开始,到邳县禹王山(今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境内禹王山)给那些他亲手掩埋了为国捐躯阵亡的国军60军(原滇军)将士即“中华卫国英烈”上坟扫墓,就成了邳州老人李修武一生中从未放下过的“工作”,尽管这份“工作”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即便是在“文革”期间也没有间断过,白天不敢他就晚上去。这一扫就是74年,直到去逝前他还告诉身边的儿女们,“逢年过节别忘了替我去看看他们。”

沿着曹云启指引的那条小路,在半山坡那些或是低矮灌木,或是稀疏松柏间,便会发现不少圆圆的土包,有些周边被石块堆砌着,有些则整体用碎石块儿包围着,“这些就是李修武照顾了多年的滇军阵亡将士的坟墓。”与普通的坟冢不同,这些坟前都没有墓碑,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几天,记者发现有些墓前似乎有人来过,因为那里有烧过黄纸的痕迹。

“李修武照顾这些墓一辈子,他虽然走了,但他的做法影响了不少人,这些纸就是部分村民或志愿者们做的。”曹云启说,2012年8月戴庄镇李圩村的李修武老人去世时,享年100岁整。而在老人去世后以后,这些坟墓其实并未荒芜,“偶尔会有附近的村民来扫一扫,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了那场战争。”

“你们云南人是咋搞的?七十年了,只有你们两个人来过!”这是云南作家杨永明最后一次见到李修武老人时他说过的一句话。杨永明是在一位云南导演的引见下才知道李修武的。在他出版的关于禹王山的作品中,关于李修武,他说每年的清明节,老人都会扛着锄头、背着纸钱到禹王山上去给滇军修修坟,烧烧纸。去世前的最后几年,老人犯了风湿病,再也爬不了山了,但每当时节,老人总还要努力地站在大门前拄着拐棍儿向着禹王发呆,呆呆地凝望。在他眼里,禹王山永远是硝烟烈火的战场,永远是血肉横飞的拼杀,永远是18岁生龙活虎的滇军(云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