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心得(2)
(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专项规划,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大部分民族地区纳入开发范围,6年来,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70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累计投入1万多亿元;财政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累计达到4044亿元,占全国同期财政转移支付总数的52.6,有力地拉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中,和省级财政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国家还组织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建设。在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总值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5706亿元,比2000年增长7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26亿元,比2000年增长1.16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87元,比2000年增长40.7。
2、基础设施普遍改善。国家采取优先安排项目、提高上级财政投资比重等办法,扶持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电力建设、实施农网改造等工程,使民族自治地方的大多数乡镇和行政村通了电;通过投资400多亿元(1998年至2004年),加快了民族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30多亿元(2000年至2005年),解决了5个自治区12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通过支持通讯建设,使民族地区的通讯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到2005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固定电话用户达30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535万户;通过加大公路建设投资,显着改善了民族地区交通条件。近年来国家继续全面推进了民族地区国道主干线、省际公路通道建设,实施了西部通县油路、县乡(镇)公路改造和乡镇客运站等一系列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05年底,5个自治区及云、贵、青、川4省公路总里程达到6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550公里,沥青(水泥)路面近22万公里,民族地区乡镇通公路的比重达到99.7,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到89.1,有60.8的乡镇、28.4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此外,一些民族地区还新建了机场,新修了铁路,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3、生态、环境建设得到重视。民族地区多数地处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偏远的沙漠地区和石山区,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家各专项规划中,对民族地区给予了重点考虑;在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防护林建设等工程中,对民族地区给予了重点支持。截止到2005年底,西部地区累计退耕还林84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8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11万多座,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16亿亩,退耕还牧还草2.9亿亩。随着多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为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着。国家一直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并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取得了显着成效。1986年首次确定的国家重点扶贫县中,民族地区占总数的42.6,1994年提高到43.4,2001年提高到45.1。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仅7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区(不含)就有41541个贫困村被列入扶持范围。2005年,财政向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省投入扶贫资金49.3亿元,比上年增加4.6亿。2006年,国家安排预算内投资2亿元,专项用于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此项投资将持续实施至2010年。同时,各级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对各族贫困群众的帮扶活动。“十五”期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1687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117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8下降为6.9,减少3.9个百分点。
宝宝越来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