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医改注重预防保健_奥巴马医改内容_奥巴马医改中英文(2)
国际卫生组织 1978年在木图召开年会,那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会。参会各国的政要们签署了“木图宣言 ”,主要内容是到 2000年实现 health for all。这个可以有两种翻译,一种是人人享有健康,另一种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它的背景就是推广中国经验,因为中国解决了这个问题,走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路,这给了国际卫生组织极大的鼓舞。后来大量发展中国家都是学的中国经验,你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去,他们说,我们的医疗体制是学的你们中国,包括印度也是学的中国。
但是历史的诡异之处就是,1978年中国开始转型,国际卫生组织最推崇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赤脚医生队伍 1978年开始土崩瓦解。因为这个制度依附的是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没有了,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玛雅:由此带来的前后3 0年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李玲: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是,前 30年医疗卫生的重点是在农村,在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包括人才的培养,都是想方设法来解决健康普及的问题,城市大医院的医生都下农村巡回医疗。但是1978年以后走的另外一条路,医疗卫生的重点逐步从农村转为城市,优质资源都往城市集中,农村渐渐被淡忘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否认,城市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越盖越好,设备越来越先进。尤其是大城市的大医院,这 30年的医疗技术确实跟上了世界水平,甚至在超过。有能力或者有权力的人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是国际一流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牺牲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农民基本没人管了。包括城市不在社会保障系列中的人群,基本上是小病拖着、大病扛着,医疗完全变成了个人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税收不断削减,在医疗上的投入也逐年下降。1978年投入占总的卫生投入 30%以上,再加上企业投入,个人的医疗负担平均不到 20%。但是到了 2002年,投入下降到 17%,这在全世界都是最低的。个人医疗费用比例高达 60%以上,也是世界之最。
纵观 60多年中国医疗保健的发展,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我们这个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我们的医疗水平,包括健康指标,是高于收入水平的。但是前后 30年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各有利弊。如果从健康绩效来衡量,后 30年是远远低于前 30年的。前 3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 35岁增长到 68岁。后 30年,根据我现有的数据,1978年到 2003年,人均预期寿命只增长了 3岁多,也就是 71岁左右,增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你可能会说,68岁就很难再增长了,但是香港、、日本都比我们基数高,其增速都比我们快。
玛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
李玲:我认为,和我们后来的制度安排有很大关系。健康绩效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因为我们基数最大的是农村人口。农村合作医疗瓦解后,公共卫生没有了,农民回归到有病不看了。特别是生孩子,有些地方去医院生不起,接产婆到家里接生,死亡率上升。
玛雅:这是一个倒退。
李玲:的确,健康绩效一下子就下来了。
2003年 SARS的发生是个转折点。SARS以后,中国开始注重医疗卫生。那场传染病可以说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那以后才提出科学发展观。我觉得,是 SARS给了和公众一个反思的机会,意识到仅仅抓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玛雅:灾难震动了,带来了变革。
李玲:灾难推动历史前进。2003年以后,对医疗卫生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开始实施,健康绩效提高很快,产妇、婴儿的死亡率大幅下降。2000年国际卫生组织给我们的公平性排位是 188位,全世界倒数第四。2003年以后情况不断在改变,如果在国际上排位,是可以往前排一些的,不过目前还没有最新排名。总体来说,中国的健康水平超越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走过一段挫折的路,现在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了,正在往前走。
弱弱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