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朱维铮 中国人与中国史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4)

2018-01-21 02: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继续说一下之前的赛跑说法,清政府是一个县级冠军水平的运动员,而革命是一个省级冠军水平的运动员,清政府觉得自己提高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是革命者依然觉得清政府跑的很慢。清政府想九年走向宪政,但是革命者等不了了。

中国历史_朱维铮 中国人与中国史_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三辛亥的“搅局”

有赞成新政的,自然就有反对辛亥的,认为其偶然的爆发使得清政府的新政不能好好的走向宪政,这或许有些强词夺理。革命的诞生自来都是政府逼出来的,这是不能否认的,哪怕革命是以民主共和的口号。辛亥革命的爆发或许是偶然,但是如此羸弱的革命军能够轻而易举的颠覆了湖北的政权,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清政府早已经如惊弓之鸟了?虚弱的身躯能够办成多大的事情?这一点是不能不考虑的。

四告别革命?

当李泽厚写下告别革命时,舆论纷纷攻击,就如同前些日子韩寒写的那三篇文章一样。我认为清政府无力的改革,革命派难以按耐的冲动,立宪派恨铁不成钢的焦急,最终促使中国走向革命。革命已成事实,而告别革命在如今才是现实的问题。革命能否告别,在于政府。

五我看辛亥

当两千年的封建皇权专制制度倒下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其刚开始的时候。有那么一种说法,秦朝处于奴隶分封制向封建皇权制的过渡期间,再加其激进暴政,故而国祚短。回眼一百年前的辛亥,却也大抵如此,一样是处于皇权向共和民主过渡的阶段,革命成果不久便被袁世凯窃取了。至于之后秦后有楚汉相争,民国有军阀混战。

还有一点就是清政府毕竟是姓满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论在如今的社会依旧吃香。在汉族士绅眼里满清贵族做什么都可能是错的,终于还是我们革命代替你们罢。

这本书的出发点很好,本书提问人马国川对各位年长其十五载开外的学者也都尊敬备至,但是对大其十岁的高全喜则不然,在访谈中明确的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而对其他人都没有这么说过,或许礼貌上差着点吧。

2012年,我们告别了辛亥百年的中国,迎来了清亡百年的中国,愿吸取教训,当然人们都是如同黑格尔说的那样:人们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们从不吸取教训。

以下大抵是他们的观点

朱伟正 如果不肯自己改革,别人就会颠覆你

李泽厚 告别革命,革命是偶然的

章开浣 认为是赛跑,但是不翻案。慈禧死大清亡。光绪不够格

袁伟时 肯定新政 慈禧重要 国民政府继承新政,或许宪政可行 袁世凯并不是完全毁了宪法

雷伊 士绅失望 希望政府好好改革

周有光 肯定革命

杨天石 革命必要的 被逼的 但是慈禧肯定不能完全打死。但也不要盲目翻案 专制的根太深

萧功秦 开明专制 辛亥革命造成乱局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四):告别的仅仅是皇帝

马国川的这本《告别皇帝的中国》从总体上来讲还是值得一看的。因为书中汇集了朱维铮、李泽厚、章开沅、袁伟时、雷颐、周有光、杨天石、萧功秦、许倬云、高全喜、余英时、刘香成等12位知名的学者,当中许多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因着这些大家的思想,所以显得这本书十分的可看。

在说他的可看之处之前,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的内容的编排却是很差的。尽管本书的大主题是围绕着辛亥革命,但是书中还是有着一个小主题的——李泽厚的“告别革命”论。在这个小主题的处理上,这本书显然做的不是很好。按照常理来讲,跟“告别革命”论相关的著述应该编排在一起,始作俑者的李泽厚的辩解或置前后置后;但是书中却把相关的著述杂乱的排列着,感觉非常的不好。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了,对岸的台湾已经举行完了一百周年大庆;对于此岸的我们,辛亥革命革命的遗产又剩下了多少呢?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统治,其成果可以说是斐然。但是在其结束后各种各种的弊病并没有因为告别了皇帝而作别。“辛亥革命留下的只是思想上的意义”,“只有名义上而没有实质上的丰碑”(李泽厚,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