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铮 中国人与中国史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3)
中国仍然行进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未来究竟指向何方,中国模式还是普世价值成为讨论的焦点。许倬云先生针对西方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但仍不外乎民主、自由、法治,突出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余英时先生所提出的普世价值。殊不知,自从西方的大炮驱赶着中国走上西方式的近代化道路之后,中国式的近代化已无可能,中国模式和普世价值都已是伪命题,无论中国采用哪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都逃不出西方式现代化的窠臼,“中国模式”实际上只是西方模式的衍生品,“普世价值”则是道地的西方价值。
在十二篇访谈中,刘香成先生的访谈可谓是一朵奇葩,他以一名记者的敏锐性触摸中国人受伤的情感,跳出中国观察中国,寻找今天中国的位置,而且独辟蹊径地将媒体改革推上社会改革的前沿,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角,而百年前的老照片更是让我们进入黑白的历史隧道,回到那百年前现代中国的起源之处。
《告别皇帝的中国》读后感(三):告别辛亥百年的中国
最近在读《告别革命的中国》,这是一本访谈录性质的书,采访了12位历史学家法学家,如余英时,刘香成,徐倬云,杨天石,周有光,李泽厚等等等等,这些学者哪一位拿出来都可谓是业内精英,但是他们对于辛亥革命却有着不同的见解,甚至相互矛盾冲突。在如今对现实社会现状仍有不同的学派学说,更遑论探讨百年前的历史,不过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中能渐渐看清一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真相,至少比自己意淫来的管用。
一强人的作用
在当时的强人就那么几个,慈禧孙中山袁世凯,或者再加上光绪。本书中对慈禧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周有光认为“慈禧太后是坏人,是一个彻底的坏人···她没有做什么好事情,有的改革是她没有办法了,才同意的”。朱维铮 中国人与中国史而袁伟时认为慈禧是新政的主导者是非常重要的,推动了新政的发展,日后的国民政府也吸收了新政的措施。
孙中山,曾经看过关于他的负面评价说其是孙大炮,陈炯明是想实行联邦制才反对的孙中山,而孙中山却的的确确炮轰过广州。都是历史网文,自我读书不深,难免受到左右。书中受访者都认同孙中山,认为其的确为革命以及日后的政府付出了很大辛劳。
袁世凯,或许是可以成为克伦威尔的人,但是却没有选择强人政治当护国公,而是受几千年皇权思想的影响,悍然称帝。那个时候确确实实不再需要皇帝了。袁伟时在书里的大意是袁世凯或许是想要实行共和,但是幼稚的那些学生革命党总希望夺了袁世凯的权,甚至杀了袁世凯,学生的政治经验不足或许成了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想一想也是,一群年轻人刚刚工作就对老师傅指手画脚,说其好似几十年的工作方法都是错的,老师傅不生气才怪。
我认为中国需要强人政治,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把强人关进笼子里。国家需要统一的时候需要袁世凯,但是中华民国后不该逼迫袁世凯,或许发展到一定地步,在慢慢实行民主。就如同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一样,这些都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来的,不过要把好脉,瞄好准是相当困难的。
二新政的诚意
书中对于新政的看法的冲突是最严重的。有的完全肯定新政,有的认为新政就是假的虚的。其中我却觉得新政与革命赛跑的比喻比较符合,每每到王朝灭亡前总有危机意识,比如崇祯的改革,或许清政府的新政也是如此。新政取消了中国的科举制,中国的人才得以学习西方文化从政。有人责难这是死前的假挣扎是被迫的,我觉得或许是被迫的,但的确改革了,这一点就了不起,总比一毛不拔的好。不过新政最后还是没有延长清政府的国祚,终于还是亡了,这其中或许和年轻皇族弄的皇族内阁有关,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士绅已经并不满足与清政府的新政了,士绅阶级相当于现在的中产以上。当他们感到不安全,感到政府欺骗的时候,那么这个政府也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