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河南元代历史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167 期)(8)

2018-01-11 12: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关键词】杨虎城;陕西;赈济;

灾荒冲击下的乡村社会冲突——以近代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房利;

【摘要】近代淮河流域,几乎连年灾荒,自然灾害在不同程度上对乡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破坏,民众生活困苦不堪。为了生存的需要,群体之间常引发争夺紧缺资源的社会冲突。在淮河流域,灾害引起水资源、粮食资源以及税租征收等方面的社会冲突。这几种社会冲突类型都与乡民的生计和经济收入直接相关,其社会冲突仍以经济斗争为主,是灾民求生存谋生计的无奈之举。鉴于此,灾害发生后,灾民的救灾安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灾民无以为生,社会势必冲突不断。因此,灾害的有效防治和救助就成为各级政府和民间社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近代;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社会冲突;

19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与“丁戊奇荒”:信息、反应与识华

【作者】刘亮;

【摘要】1875—1878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百年不遏的大旱及大饥荒,引起惨重的死亡和损失,史称"丁戊奇荒"。其灾情之重,受灾范围和人口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大的震动,当时与大清交往日益密切的美国也持续关注了灾情及善后。那么,美国社会是从哪些渠道获取的灾情信息?对此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透过这次灾荒,美国对中国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回答。

【关键词】美国社会;丁戊奇荒;信息;反应;识华;

明清徽州地区的社会赈灾经验对当今救灾的启示

【作者】姚德健;

【摘要】明清徽州地区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有水灾、旱灾、风灾、雪灾、蝗灾、瘟疫等,给徽州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应对灾荒,明清徽州地区主要有官方和民间两大赈灾体系,成为明清徽州地区应对灾荒的主要力量。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官方和民间的赈灾经验,对当前我国赈灾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国构建和完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御救灾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明清;徽州;灾荒;社会赈灾;启示;

乡绅与救灾:朱国祯与万历三十六年浙西水灾应对

【作者】鞠明库;

【摘要】作为一位史学家、政治家、士大夫,给假居乡的朱国祯,面对万历三十六年家乡遭遇的"二百年来未有之灾",不因休假而坐视,亦不因自身无忧而漠然,不仅不畏艰险亲自踏勘、审时度势建言献策,而且积极投书请求请托,为浙西赈灾救荒、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凸显了浓浓的桑梓深情,抒写了封建士大夫爱国忧民、利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然而,他的行为从侧面反映了神宗后期政治衰败、财政空虚、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等应对灾荒的现实悲哀与无奈,亦可从中窥见明王朝衰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朱国祯;万历三十六年;浙西;水灾;

历代文献对《救荒活民书》的著录及其文献价值研究

【作者】周宇;

【摘要】《救荒活民书》是南宋董煟编纂的一部有关宋代灾荒救助的著作。自成书以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宋元明清许多文献对其都有著录。这些著录情况真实地反映了《救荒活民书》一书的流传情况,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宋元明清文献有关《救荒活民书》的记载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其版本进行归纳,揭示了《救荒活民书》在保存荒政史料及为后世荒政书籍编写提供借鉴的重要文献价值。

【关键词】历代文献;救荒活民书;著录;文献价值;

河南旱灾中的平粜局(1936-1937年)

【作者】袁文科;王凤杰;

【摘要】1936—1937年河南遭受严重的旱灾,粮食收成锐减,粮食价格飞速上涨,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在此情况下,河南省政府成立省平粜总局,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并积极寻求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赞助。通过省办平粜、县办平粜、商办平粜筹集资金,从各地采购粮食运抵灾区以惠民食。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区供粮紧张和粮价暴涨的局面,为这一时期河南灾荒的赈济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