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元代历史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167 期)(7)
【关键词】1920;年;旱灾;华北五省;灾荒纪年;
“丁戊奇荒”中平阳府的灾情和赈灾工作——基于碑刻和地方志的研究
【作者】田丽;
【摘要】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晋省平阳府尤重。基于平阳府碑刻和地方志材料,对当时的灾荒情况和赈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旱灾灾情时间长、受灾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抢劫、食人肉、粮贵物贱、狼鼠灾害等社会问题。在此期间救灾措施是多样的,分为官方救济和民间义赈两部分。朝廷、地方官员开展赈灾工作,各个县开展自救活动。造成此次旱灾的主要原因是战乱频繁、粮食储备不足,清政府救灾措施存在弊端等。同时也警示着人们要勤俭节约、储备粮食,政府应整顿吏治。
【关键词】丁戊奇荒;平阳府;灾情;社会问题;官方救济;民间义赈;
被遮蔽的“钱赈”:清代灾赈中的货币流通初探
【作者】韩祥;
【摘要】"钱赈"指灾赈中以小额通货为中心的资源调配与赈济机制,其思想源远流长,理应在中国荒政思想中占据重要一席,但一直为相关研究所忽略。河南元代历史清代"钱赈"经历了一个由临时举措到固定惯例,再到成熟制度的演变过程,成熟标志为同治九年"畿南钱赈案"中制定的《会拟办贷章程》。通过考察灾赈中赈款的调拨、运输、兑换、散放、消费、回流、沉淀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银钱兑换是灾赈中货币流通的核心环节,而钱赈则是该链条的主线。结合先前研究可知,灾荒对清代城乡货币流通具有双重性影响,一方面灾荒会引发灾区严重的钱荒危机;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灾赈活动会推动外部赈钱输入灾区,实现小额通货从城镇向农村的流动与沉淀,从而引发城乡金融资源的重新分配。
【关键词】钱赈;灾赈;清代;货币流通;小额通货;
“以工代赈”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历史考察
【作者】康镇;林闽钢;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时值灾荒饥馑年份,钱粮赈济这类直接救济方式是荒政举措的主要措施,而"以工代赈"之举则是具有多重社会功效的积极手段。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救助政策有三种模式划分,从历史上"以工代赈"救灾恤困理念的内在产生机理,发现"以工代赈"手段招募灾民计工受值,具有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维护社会安定、增修公共设施、积极劳动自救等突出的多重社会功效,是国家治理有效的政策工具。目前,在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中,要积极运用"以工代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在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解困帮扶贫困群体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以工代赈”;国家治理;历史考察;
官民互动下的清代慈善——以山西太原地区为例
【作者】牛保秀;
【摘要】清代,太原地区灾荒多发,在政府与民间绅商的共同努力下,太原的慈善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不仅有官方主导建立的恤孤、育婴、义葬等传统慈善机构,也有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粥厂、掩埋等慈善活动,还有官府倡导民间兴办的慈善教育义学、宾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代太原社会的不稳定,也成为政府社会救济事业的有利补充。
【关键词】清代;慈善事业;山西太原地区;
元代亦集乃路灾荒保障层次探析
【作者】孔德翊;
【摘要】黑水城出土的元代社会文书中,部分涉及元代亦集乃路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对探究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对此类文书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元代亦集乃路社会保障体系由三层构成,即为亲属保障层、民间保障层和政府保障层构成,这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层次构成对应对当地多种灾害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黑水城;社会保障措施;荒政;元代;亦集乃路;
杨虎城与陕西赈济事业研究述论(1930-1937)
【作者】司胜杰;
【摘要】杨虎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主陕时在救济灾荒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各项建设,使陕西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文章在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赈济事业为视角,以事件为主线,从赈济灾荒,发展教育,水利、交通建设和改善医疗卫生等方面,阐释杨虎城在陕赈济事业。在他主陕期间,陕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是陕西的近代化的重要阶段。
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