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元代历史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167 期)(11)
??协调派出17个救灾应急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协助开展救灾工作
下拨资金、调拨物资
??累计下拨80.66亿元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调拨2.9万顶帐篷、11.6万床(件)衣被、2.8万条睡袋、6.9万张折叠床等中央救灾物资
关键词提升能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实现乡镇网络报灾全覆盖
??省、市、县、乡、村五级手机报灾APP在各地逐步推广使用
??培训省级、地市级和多灾易灾县级灾情管理业务骨干438人
??支持10余个省份联合培训灾害信息员2000余名
??73.4万名灾害信息员的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实现统一管理
??指导各地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480个
关键词完善储备
??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亿元,支持多灾易灾地区13个地市级和152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新采购储备6.1万顶帐篷、16.8万张折叠床、8.5万套折叠桌凳、3.6万张苫布等中央救灾物资
关键词宣传教育
??全国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6000余万份
??举办培训及讲座2万场
??举行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4万场、主题宣教活动超过5万场
??发送公益短信超过2亿条,参与现场活动的直接受益人群超过7000万人次
一带一路”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三亚举行
12月11日,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框架下,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科学院及学会协会(AASSA)、国际科学院组织(IAP)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学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园区开幕。
本次培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灾问题,围绕地球大数据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应用方法,开展实践应用培训,提升“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地球大数据减灾应用能力。培训班包括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等15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20余名学员。
SDIM主任、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指出,为了更好地实施“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减灾工作,DBAR已成立来自13个“一带一路”国家17位专家组成的减灾工作组,同时DBAR首批8个国际卓越中心(ICoE)中多个中心对减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DBAR的减灾工作不但有利于增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学减灾能力,也将为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2015-2030》在“一带一路”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庆林表示,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重要的战略支点城市。本期培训班的举办不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提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应对灾害的能力,也将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于2016年5月在京发起,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科学和技术的国际合作,提供应对丝路环境变化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策支持手段。目前已成立7个工作组、2个任务组、8个国际卓越中心开展深度研究及科学合作。
开幕式后,系列培训课程正式开始授课,DBAR减灾工作组一带一路减灾研讨会议于同期举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海洋灾害与海洋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通知
尊敬的女士/先生:
面海而兴,是世界强国繁荣发展的共同经验之一。当代中国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海洋,并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倡建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000余公里海岸线,自北而南的沿海之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是海洋在给我们带来渔盐之利、通楫之便的同时,也往往因各类海洋灾害给沿海城乡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进一步探究历史时期海洋或沿海灾害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海洋灾害的成因或发生机理,揭示海洋灾害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总结我国各民族对于海洋灾害的认知及其应对的理论与实践,进而为当前国家的海洋建设献计献策,是相关灾害史学者理应担当的重要使命。
我是行星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