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大学近代史人物论文 历史研究应该是理性精神与诗性品格的深度结合

2017-12-23 15: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大学近代史人物论文_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_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传记

原标题:历史研究应该是理性精神与诗性品格的深度结合

——郭双林教授访谈录

导语:这是一份反思性很强的历史学者回顾录。郭双林教授治史,已逾30多年,取得不少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他从不满足已达到的学术境界,总是想方设法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特别是在过了不惑之年后,更投入大量精力研修理论经典,寻求新的学术研究路径。他的思考、探索、解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世纪的历史学学术前进的某些趋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应该有更新的面貌和更深刻的思想意蕴,但达致这样的境界,也需要有更新的路径。郭双林先生的学术反思,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借鉴。

郭双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华赌博史》《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甲寅派”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策划出版《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采访者李卫民

受访专家郭双林

采访时间 2017年2月28日

采访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郭双林教授办公室

胡思庸先生、龚书铎先生、陈平原先生与我的晚清地理学研究

李:我读《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感觉这本书质量已经很高了,您也曾回忆,这部书的研究、写作、修改,持续了很长时间。

郭:大约有15年吧。

李:十年磨一剑,15年,磨的时间也够长了。

郭:情况是这样。我1984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当年考取本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有三个:毛健予先生、胡思庸先生和荣铁生先生。具体指导我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是胡先生。那时候,“文化热”兴起,受这股时代思潮的影响,我在确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时,自然想到近代文化演变和西学东渐问题。研究近代西学东渐,《海国图志》这部书是绕不过去的。一次和胡先生汇报论文选题时,提到《海国图志》,先生突然说:“你能不能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一下这部书。”当时我就愣了一下。因为我的专业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从来没有想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海国图志》做一番研究。不过,既然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表示看看再说。

寻着这个思路,我把河南大学图书馆的所有图书卡片通查一遍,结果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地理研究不是孤立的,早在嘉道之际西北地理学就已经蔚然成风,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地理研究,不过是战前西北地理学在新的形势下的一种变异而已。具体说来,战前祁韵士、徐松、张穆、沈垚、俞正燮、魏源、姚莹等人均曾研究过西北史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除了去世的几位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东南海疆,并由此走向了世界。这股学术思潮并没有随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而终止,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随着中国北部边疆出现危机,中俄边疆史地开始兴起,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是何秋涛。所以,鸦片战争前后的地理学研究,不只是一部《海国图志》或《瀛寰志略》,而是一股学术思潮。从战前的西北地理研究,到鸦片战争时期和稍后的东南海疆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再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俄边疆地理研究,是一个整体。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名字叫《论鸦片战争前后的舆地学》,就是研究这股学术思潮,上起1820年前后,下迄1860年前后,大约40年时间,当时写了近8万字。

等到做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我曾想绕开这个题目,因为当时感觉自己很难突破自己。在考博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论戊戌时期的“排荀”运动》,龚书铎先生知道此事,所以在一次谈及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他曾建议我,能不能研究一下近代诸子学。考虑到有关诸子学的文献太多,三年之内很难把论文写完,所以放弃了。当时还曾考虑过研究近代科学思潮。上海的熊月之先生曾经写过一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但一直未见谁写中国近代科学思想史,于是我就想把近代科学思潮作为研究对象。为此很是下过一番工夫,并曾到清华大学请胡伟希先生帮我修改论文提纲。后来发现内容太多,三年之内根本没办法写完,于是决定缩小范围,专门研究《科学》杂志。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科学》杂志涉及许多具体学科的知识,一个人在三年内很难把各门自然科学的知识都弄明白,泛泛而谈,也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此外,也曾考虑过研究张君劢的思想,因为提不起兴趣,最终没有下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