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地震常识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的产生和类型地震(98)

2019-04-22 02:1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无论频度或强度都远远高于、强于内陆地区。地震活动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尤其是活动断裂带的中南段远比北段强的多。沿海地区莆田-东山地段(包括与广东接壤的沿海区域)地震活动最为突出,历史上曾发生大于7级地震4次,6级地震4次,5级左右地震约20次(不包括余震),3-4级左右小震活动频繁发生。

震源深度也有由西往东逐渐加深的分布特征。闽西、赣东南地区的震源深度分布一般在10公里以内,龙岩-漳平一带为10-15公里,沿海的漳州-厦门—东山地区震源深度15-20公里居多。由台湾海峡再往东,明显地出现震源较深的地震,分布在30-60公里深处,甚至有深源地震发生。

中强地震活动均有原地重复发生和震中南北跳迁的特点。长乐-诏安断裂带曾发生多次泉州海外5级以上地震,厦门海外至东山-南澳一带海域,也屡次复发中强地震。长乐-诏安断裂带历史强震有明显的南北跳迁现象:明正统十年(1445年)漳州发生6级[1]地震后,南移至东山-南澳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发生7级地震,又北移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泉州海外发生级大地震,清光绪四年(1878年)南迁至东山海域发生级地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再次往北于厦门海外发生6.2级地震,之后宣统七年(1918年)南澳7.3级大地震震中又往南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强地震震中迁移还表现出海-陆跳迁活动的特点。如1992年2月莆田南日岛发生ML5.3级地震,1992年11月内陆龙岩-连城地区发生5.1级地震,震中由海经陆跳迁;1994年9月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1995年2月晋江海域发生5.8级地震,1997年5月又在内陆的永安西南发生5.3级地震,再一次显示出震中由海迁陆的活动特点。对于小地震活动而言,3~4级地震也有较为明显的南北跳迁规律。对比历史上发生过强震活动的地区,现今小地震活动仍原地保持较为活跃的状况。

福建大地震

7级以上地震称为大地震。一般情况下,震级相差一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差30倍。大地震发生时,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记录到它的震动,地震过程的地面影响十分显著,破坏程度相当大,灾害极其严重。福建境内历史上曾发生4次大地震,震中都在闽粤沿海地区泉州—汕头地震带上。其中,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海外7级地震和民国七年(1918年)南沃—诏安7.3级地震的影响最大。

一、南澳—诏安海外7级地震[2]

发震时间: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1600年9月29日)

震中位置:北纬23.5°东经117.2°

震级:MS=7.0

二、泉州海外级地震

发震时间: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

震中位置:北纬24.7°东经119.5°

震级:M=

三、南沃-诏安海外7.3级地震

发震时间:民国七年正月初三日(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

震中位置:北纬23.6°东经117.3°

震级:MS=7.3

四、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

发震时间: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

震中位置:北纬22°42'东经118°45'

震级:MS=7.3

震源深度:20公里

福建中强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1963年4月6日华安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25.0°,东经117.5°。

震级:M=4.5

二、1968年4月1日华安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25.1°,东经117.6°。

震级:Ms=5.2

三、1992年2月18日莆田南日岛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25°01′,东经119°40′。

震级:Ms=5.2

四、1992年11月26日龙岩-连城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