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地震常识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的产生和类型地震(30)

2019-04-22 02:1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初步探索了阶段性孕震过程的物理意义,各阶段预报工作的内容、程序和预报判据,逐步建立了长、中、短、临诸阶段渐进式预报的方法,使预报随地震孕育过程的发展,在空间上由大到小,在时间上由远及近,在危险程度上由粗到细,以逐步逼近的方式,向地震发生的实际时间、地点、强度靠近。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经验来看,只有严格按照基本程序运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投资效果。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较成功的预报在众多地震中只占很少的比例。而有地震无预报(常称漏报)、有预报无地震(即虚报)以及错报(或时间不对、或地点不对、或震级差得太大)的情况都远多于成功的预报。然而,就是这些少量的成功预报的先例已向人类展示了地震预报的希望之光。

四、防震减灾:预防为主,综合防御

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原因,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不能单靠地震预报这一个环节。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国内外经验教训,我国的防震减灾道路可以概括为"预防为主,综合防御"。"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方针主要包括4个环节。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

地震监测预报这一环节上文已述。因此,下面主要对其他三个环节作一简述。

震灾预防主要是指通过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设防,以达到在遭受未来地震灾害时避免工程建筑的破坏和倒塌,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1990年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正式颁布了新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当前一个时期国土利用、城市规划和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依据。一些重大工程和易于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还必需按照有关的法规和规范通过工程地震工作选择相对安全的建设场地和确定合理的设防标准。此外,震灾预防还包括某些非工程措施,如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以及适时的防震减灾演习等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地震应急包括震前应急防御和震后应急等内容。震前应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制定大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后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厂矿企业和居民在大地震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90年代中叶以来,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均制定了应急预案,且每年进行检查和演练。震后应急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发震的地点、地震的震级等)的快速测定和报告;震后震情的发展趋势、强余震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成立救灾指挥机构等。

此外,地震应急有时还包括对虚假地震事件的快速处理,即及时平息地震谣传和误传等的社会影响。社会上不时出现某地某时某刻要发生地震的传闻,往往引起居民的极度恐慌,影响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和社会公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地震部门根据对各种观测资料的认真分析,及时做出震情判断,配合政府采取切实的措施辟谣,尽快平息社会影响,对稳定社会秩序、保障经济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通局:负责抢险、救灾、防疫等人员、物资的及时运送和组织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⑵组织学校医护人员对受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止血等应急抢救处置,尽快向医疗急救部门120报告求援,将伤病员送往医院抢救,妥善安置伤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