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地震常识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的产生和类型地震(17)

2019-04-22 02:1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震前不久,星空突然昏黑,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大震过去后,很快又亮了起来。电信光纤用户:北京、重庆、上海、天津、甘肃、贵州、河南、海南、河北、黑龙江、湖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太原、陕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浙江。顺营聚氨酯板远销浙江 上海 天津 辽宁 云南 广西 广东 安徽 北京 新疆 重庆 湖南 湖北 河北 河南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西藏 贵州 四川 海南 黑龙江 内蒙古 山东 福建 吉林 山西 江西 江苏 浙江 上海 天津 辽宁 云南 广西 广东 安徽 北京 新疆 重庆 湖南 湖北 河北 河南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西藏 贵州 四川 海南 黑龙江 内蒙古 山东 福建 吉林 山西 江西 江苏。

大震前的各种大气异常现象,近年来有很多报导,可以说,临震大气物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但由于地震前兆现象和气象本身的自然现象容易混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

测震

在1964年 10月16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研制出两个炮弹,一个卫星。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制造的地动仪,有一千多个洞窟。4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星高分一号。

近代地震仪在1880年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震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1700多年。

地震仪是观测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的仪器,主要是利用惯性原理和弹性原理来记录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通过地震仪纪录的地震资料,人们可以研究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活动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服务。

我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目前,我国已建成400多个地震台站及27个区域遥测台网,并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建有地方台、企业台900多个,群测点8000多个,形成了专群共同监测的特色。中国地震观测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四、地震预报

短临地震预报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

20余年过去了,尽管全世界的科技人员为地震预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地震监测手段和仪器进步神速,地震预报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地震孕育过程的极其复杂,使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目前仍处于经验性预报的探索阶段,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

大家都知道,地壳运动在地壳的某些部位造成地应力积聚,当地应力积累到超过当地岩石的剪切强度时,地应力以岩层破裂方式释放,即发生地震。地应力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大地震的能量积累在我国西部短则也在数十年,而东部地区可以长达数千年。也就是说,大地震的地应力从积累到释放可以长达数千年。而当地壳运动积累的地应力在某些地方接近当地的岩石剪切强度时,何时释放则往往取决于有利于触发地震的外力因素。而触发地震的外力及发震机制十分复杂,所以,地震的短临预报相当困难。

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中长期地震监测预报相当于确定地应力易于积聚的部位。重大工程建设就是避免在地应力集中的部位进行,并制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以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地震预报实质就是确定地震能量释放的时段,让社会有转移和避震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长、中、短临地震预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地应力积聚的部位才会有地震发生。中长期预报相对容易把握,实质上是利用地震地质资料等,分析地震构造活动性,预测未来地震危险程度,指导防震减灾工作。我国地震部门的中长期预报能力较高,中期预报的准确率已达到30%,基本上可以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需要。而短、临预报则太难了,时至今日,全世界的短临地震预报仍未有重大突破,仍处于经验性的预报探索阶段,我国目前因为有辽宁的数次成功短临预报震例,所以仍位列地震预报的先进国家之首。如美国的帕克菲尔德地区,科学家总结该地有约22年的6级地震周期,并组成世界上最先进、最密集的地震短临台阵,可严阵以待早就大大超过了22年了,却一直未等到期待中的地震。在日本的关东地区,人们总结该地区有约68年的大地震活动周期。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后,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志,日本在这一地区全力以赴建交健全地震监测台网,社会公众年年进行防灾演习,1995年却在日本地震监测台网较稀,社会公众防御意识也较淡薄的关西地区——阪神发生大地震,造成6000余人死亡,财产损失以千万亿美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