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常识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的产生和类型地震(76)
第二,叫地震形变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断层的移动,尤其是一些重点地震区地下应力应变的微小变化,都逃不过这种监测的"眼睛"。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金县水准测量站就发现地壳出现显著性变化,为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立下大功。在大地形变监测中,我国采取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叫地震地球物理场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球的重力场、电场、磁场、应力场、温度场等等变化。大家知道,地震发生在地壳内,但地震的能量是由地球岩石层的构造运动、地幔物质的迁移、地核高压高温物质的热运动所提供的。在地震断层发生错动的前前后后,必然伴随大量的这些物理场的剧烈变化。
第四,叫地震地下水体的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水中氡、水中汞等放射性元素的变化。地球深部富含流体(以水为主体),对于地下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和构造运动起很大作用。国外有不少地震的震前,发现水位有明显的向震中趋近的变化,而且震中附近的氡含量等大幅度跳跃。
以上这四方面的监测,重点可分为微震、强震、地磁、地电、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化学八种,成为我国当前监视地下变化进行地震预测的主要手段。
根据监测的数据,我们己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大地震、云南孟连大地震、新疆伽师等中强震以及南黄海等地的强余震。当然,我们也漏报或错报了一些地震。这正像我们尚未完全攻克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一样,尚未完全攻克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地震天敌。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地震监测,积累资料,加深认识和探索,终会有一天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让人类从地震的威胁下解脱出来。
谈谈我国的地震灾害和地震预报
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据《减灾必读》(地震出版社,1990)一书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毁灭的城市有27个,包括1906年美国旧金山8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东京8级大地震、1976年中国等大城市的毁灭性灾难。地震之外的其他各种灾害,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沙灾、旱灾等毁灭的城市为25所。因此,地震占总数的52%。可见地震灾害确系"害群之首"。这在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发展,尤其是我国城市数量剧增的情况下,更显出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水平最高、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
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
从地震发生位置的地理环境上看,全球地震可分为海洋地震和大陆地震两大类,其中发生在海洋的海洋地震占85%;发生在陆地的大陆地震占15%。但由于大陆是全球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地球上的地震灾害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地震。根据本世纪以来的地震灾害统计,大陆地震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占全球灾害的85%。
而我国恰恰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本世纪以来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本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震级大于等于8.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震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5级地震。可见中国的地震不但在世界上最多,而且最大。加之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因此,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本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
送项目拉动它们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