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数学老师_华罗庚数学奖2016_刘应明 华罗庚数学奖(2)
1954数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5周慕溪,郦福锦,谢兰安等调往兰州大学数学系;许永华,包雪松作为解放后首批留学生派赴德国留学。
1956苏步青,陈建功教授参加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在复旦大学建立数学研究室,主任苏步青。派遣蒋尔雄,施伯乐等五人去北京学习计算数学,数学系首次招收函授生。
注1:至少谷先生去苏联的时候,拿博士学位是主要的()任务。苏联的学制,正常的相当于英美体系的博士水平的学位叫“副博士”,而博士一般是工作若干年后才能拿的。直到90年代初,他还是唯一在莫斯科大学拿到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注2:谷先生在苏联做的是无限维李群,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同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答辩委员会主席是Liustielnik.他曾经说过,后来没有把这个今天很热的方向做下去还是很可惜的。谷先生转向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中国数学整体发展的需要--当然,当年决定这一切的不会是他。
注3:夏先生去I.M.Gelfand那里,参加函数论讨论班,不久即解决了戈鲁辛(Glysin,写过一本"复变函数几何理论",有中译本)的两个猜想。但两年不到便由于一些类似于只专不红的原因而被提前召回。因此无从考证他当年是否也曾经有过拿学位的任务。
注4:从大事记里面可以看到,在建国初期,各个大学之间的人员交流是非常频繁的,或者说的的确确的是在“全国一盘棋”。那个时候中国数学界,可以说是没什么门户之见的。sigh……
注5:陈建功先生离开复旦以后仍然在复旦带研究生。1971年初,陈先生发高烧,派认为此人是反动学术权威,不许就医,病情遂恶化成肺炎,这位七十七岁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的最后一本专著《三角级数论》的下册也迟至1979年才得以出版(上册出版于1964年)。《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二卷中程民德先生为陈先生做的传值得每一个学生读一读。
注6:关于数训班,等我把系、所的部分老师的简历敲出来,大家可以看看有多少老师是65年毕业的。
从1966年开始的,给复旦数学系、数学所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师生员工身心受到了摧残,先后致死的有三人,师资队伍被打散,学校停止招生,图书资料多年停止订购。至1970年开始招收首届工农兵学院。在此期间教师下乡下厂劳动,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在下厂期间结合生产,联系实际解决了一些科学技术上的问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苏步青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被“监督”的情况下,还秘密指导一些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利用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谷超豪、夏道行、胡和生等教授与杨振宁教授合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复旦数学系(所)的科研水平在国外再次得到了确认。1975年,由我系计算数学教研室,信息论教研室与物理系自动控制教研室联合筹建了计算机科学系。
大事记
1970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入学。
1973杨武之教授逝世,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前来参加其父的追悼会。
1974复旦大学成立规范场理论研究组,开始和杨振宁合作研究,谷超豪任组长,夏道行、胡和生、李大潜、严绍宗、沈纯理、忻元龙等参加。
1975成立计算机科学系,由数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信息论教研室和物理系自动控制教研室组成。
注1:1966年黄缘芳教授去世。
注2:苏先生他们在江南造船厂还是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数学的。
谢谢楼上的捧场!我也很喜欢复旦,我的数学分析老师就是复旦的后面还有几段
要不要偶来补上?现在好多了~复旦大学数学系、所史料(二)
粉碎了“四人帮”以后,迎来了科学的第二个春天。78年,苏步青教授受到同志的接见,特批恢复招收研究生,召回流散的骨干教师多名。1978年,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获得新生,在行政上成为与数学系平行的单位,苏步青教授任所长。在此期间,计算数学专业由计算机科学系回到了数学系。1979年成立了应用数学专业。同年开始先后派遣了一批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大学生到欧美各国访问留学,进行学术交流,回国后筹建新学科、新专业。1980年由国家教委委托复旦大学数学所创办了全国性数学刊物“数学年刊”,由苏步青教授任主编。在1982年全国首批18位博士毕业生中,复旦数学所就有四人。1980年,谷超豪、夏道行教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21年胡和生教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84年我系力学专业转出成立了应用力学系,由我系部分教师筹建了统计运筹系,现归属管理学院。1985年成立了应用数学咨询中心,1986年成立了控制科学专业。
中国强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