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古希腊罗马文化 诸玄识??董并生:西方伪史抄袭中国历史、窃据文明源头,诸玄识(5)

2017-12-19 07: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罗林森是在波斯工作的英国年轻人,他又一次找到打开楔形文字的“钥匙”……

罗林森爵士被称为“破译”楔形文字的“商博良”

在波斯工作的英国年轻人亨利??克雷齐克??罗林森(1810-1895年)被称为“译解楔形文字的商博良。” [xiv]

罗林森“不是大学里的学者,也从来没有当过教授。他17岁时便作为东印度公司雇用的一名青年见习军官远航印度寻求前程了。……在1833至1839年间他在波斯为波斯王训练军队。” [xv]

罗林森爵士的另一头衔——“亚述学之父”

另一种说法:罗林森接触楔形文字是在27岁(1837年)的时候。

“英国人亨利?罗林逊,他成功地破译了美索不达米亚语。他的突出成就使他荣膺了「亚述学之父」的美称。罗林逊出生于1810年,1826年到英国东印度公司服兵役。1833年以少校身份公赴波斯。1837年的某一天,他来到比希斯敦村庄,波斯人称这里为巴基斯坦纳,意思是「众神的居住地」。这里自远古以来就有一座陡峭的双峰大山,被称为「神仙洞府」,从伊朗通往古巴比伦的古道就从山下经过。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波斯国王大流士曾下令用三种语言在岩壁上刻上浮雕和铭文,以纪念他本人的丰功伟绩。在这幅著名的浮雕上,伟大的大流士倚弓而立,右脚踩在反叛者戈玛塔身上,国王后面有两位佩有箭筒、手持弓和长矛的波斯贵族。他的前面有九个在瑟缩颤抖的「反王」,脚被捆住,脖子上拴着绳索。图像的边上和底下有14栏文字,分别用波斯语、苏美尔语和苏萨的方言记述了大流士的武功。当时,罗林逊被这陡峭石壁上刻着的文字和雕像深深吸引住了,他冒着生命危险攀上石壁,抄录了所有碑文并开始研究楔形文字。他在完全不了解格罗斯芬德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用一种与格罗斯芬德十分相似的手段,译出了三个波斯国王的名字,用英语写出来是,Darayawaush(大流士)、Khshayrsha(赫沙雅夏)、Vishtaspa(维希塔斯巴)。” [xvi]

后来他又破译了另一种楔形文字,这就是苏美尔语,也是古巴比伦语、亚述语,并编了一套“学习指南”和“词典”,因此被学术界尊为“亚述学之父”。

东方学的基础——建立在楔形文字“猜谜”的方法之上

“由于格罗斯芬德、罗林逊等人的杰出贡献,楔形文字这一语言之谜逐步被揭开。此后,学者们继续采用由近及古的方法,对照古波斯文,最终将两河流域最古老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释读成功。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为人类打开了认识两河流域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大门。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先后发掘出几十万块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泥板文书。通过对这些泥板文书的解读和研究,人们才知道,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 [xvii]

就这样,整个“两河流域文明”的发现与研究,建立在一位德国中学年轻数学教师酒后的一个赌注以及一位在波斯服役的英国青年的猎奇兴趣之上……

两个19世纪的欧洲青年,通过与伪书(希罗多德《历史》)的对比,在文字学要素“形、音、义”只存在音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消失了千年、乃至几千年的三种古代语言或方言,用破译毋宁说是猜谜的方法,完全准确无疑地揭示出来,形成近代以来西方的“东方学”之基础……

当时许多学者对这样的“释读”并不相信

“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进展得如此顺利,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人震惊。许多学者对罗林森和兴克斯的研究持怀疑态度,有些人甚至展开攻击,把他们的成果诬蔑为偏见和毫无价值。”[xviii]

如此“释读”何以服众?

“1857年是非常值得牢记的一年。在这一年,英国数学家、业余东方学家塔尔博特 [xix] 翻译出了一份亚述王提格拉帕拉沙尔一世的铭文,于1857年3月17日寄给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并建议学会邀请罗林森和兴克斯各自独立翻译此铭文,以便把三篇译文进行比较。此时欧佩尔特恰好也在伦敦,所以学会也向他发出了邀请。皇家亚洲学会安排五位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对塔尔博特、罗林森、兴克斯和欧佩尔特的四篇译文进行评议,结果表明四篇译文大致相同。这一研究终于得到了权威学术机构的正式承认。这门语言后来被正式命名为阿卡德语。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宣告诞生。罗林森由于在释读楔形文字方面的突出成就,亦被尊称为‘亚述学之父’。”[xx]